原标题:“乡”遇记 | 当乡村遇见咖啡 “洋火”也会变“土锤”
当乡村遇见咖啡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秦岭脚下,一幢白墙土瓦的咖啡厅坐落在鄠邑区栗峪口村的乡间小路上,人们喝着咖啡,吹着微风,眺望着远处的绵绵山脉。
咖啡馆的名字别具一格,叫土锤咖啡,由英文TWO TREE谐音而来。在乡村里叫土锤,虽是一种自嘲,但更代表了一种自信。
土锤咖啡的负责人王绘婷,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她一直想在秦岭山脚下创造一处能够休闲、聊天、放空的理想空间。经过三四年的长时间寻觅,鄠邑区栗峪口村成为了她的落脚点。
“选择鄠邑区一是因为它就处在秦岭山脚下,随处可见的田园风光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做得有声有色,很多艺术家老师也扎根于此,让我非常有信心做好这个空间。”王绘婷说。
一年前,废弃的石粉厂还破烂不堪。如今,土锤咖啡每周接待客人1000+,每月接待客人10000+,慕名“打卡”的客人络绎不绝,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店”。
做咖啡的乡村“嫂子们”
醪糟咖啡、油泼意面、韭菜鸡蛋披萨、凉鱼美式、臊子三明治、户太八卦葡萄意式咖啡……土锤咖啡的菜品五花八门,创意十足,而这些咖啡、菜品全部都出自村里的“嫂子们”之手。
“嫂子们”是王绘婷对吧台做餐员工们的一种亲切称呼,她们都是栗峪口村的村民,平均年龄40岁。来这里之前,她们从来没有喝过咖啡,而现在,她们能喝出咖啡豆是哪里生产的,哪些咖啡豆有酒香,哪些有花香。
王绘婷认为,一般的咖啡师都非常年轻,而土锤咖啡就是要打破标准化,让咖啡师不被定义,乡村的“嫂子们”也能成为咖啡拉花大师。
放映室里的“乡贤老人”
咖啡厅的放映室正中央挂着一排老人们的画像,这是土锤咖啡在开业时为村里乡贤老人举办的一次笑脸摄影展。
平时,老人们的照片大多既严肃又拘谨,开怀大笑的样子非常少。为了让他们把自己最真实的笑容展现出来,王绘婷和团队想出了很多方法。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组极具感染力的笑容合集呈现出来。
客人们来了这里,都会被老人们真实的笑容所感染。老人们也很自豪,经常领着自己的朋友来说:“哎呀,这是我的照片。”
“这里的村民们都非常友善,我们和村里的老人、小孩相处得非常融洽,大家和一家人一样。村里的书记和镇上的领导们,让我觉得非常有服务精神。区上也为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宣传和推广,这些是在乡村做事情很难得的一点,让我觉得特别好。”王绘婷说。
留在村里的“乡创客”们
土锤咖啡厅激活了栗峪口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创客”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生活。
为了留住像王绘婷一样的“乡创客”们,鄠邑区先后出台《鄂邑区人才服务直通车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扶持措施》等返乡人才保障制度,让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
2022年9月,鄠邑区首届青年“乡创客”故事分享沙龙活动在栗峪口村的“乡村会客厅”里举办。青年“乡创客”们齐聚一堂,通过分享自己的乡村创业故事筑梦未来,共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在栗峪口村,王绘婷认识了很多像她一样对乡村有情怀有梦想的创业者们。画壁画的广东女孩,在村里开了一家名叫阿喵茶餐厅的广式茶饮店。机车重度发烧友,在土锤咖啡厅隔壁开了一家以茶会友的山泡茶店……他们聚在一起交流合作,碰撞思想,赋予乡村更多可能性。
为了扩大影响力与规模,王绘婷又与团队共同打造出“剪鸭村”这一新品牌,目的是将更多有意向在乡村创业的青年们聚集在一起,形成集群形成合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绽放风采。
“我们计划将‘剪鸭村’品牌下的各个村子打造成一个释放压力的地方。放松就来‘剪鸭村’,减压就来‘剪鸭村’ ,摆烂就来‘剪鸭村’。在这里,你可以是来放松的消费者,可以是一位乡村创业者,也可以是一个短租、长租的生活体验者。”王绘婷说。
在王绘婷的邀请与影响下,她的导师驻村创作,让艺术融入乡村。她的师兄弟们来到乡村,让建筑专业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点亮乡村之美。
如今,土锤咖啡成了“乡创客”的服务中心,王绘婷和大家一起,拥抱新经济、新产业,在创作的过程中,将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