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文国这个“双枪老太婆”,史实还是神话

有关赵洪文国的传说,地摊上、网络上可谓神乎其神,比如某篇纪实文章中的这一段:

”在赵洪文国的腰裙下,常常藏有两支盒子炮。她能够双手同时开枪,而且百发百中。有一次,她带领一些农民们到了一座小山旁,看到远远地来了3个骑马的日本士兵。她突然从腰裙下抽出那两支盒子炮,两声枪响,两个日军应声扑倒下来,另外一个逃走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围村里一下子有200多名农民都投奔了赵侗的队伍。“

够带劲吧?带劲是带劲,但这是假的。赵洪文国双枪老太婆一说是凭空杜撰出来,又以讹传讹流传于媒体自媒体的。

有道是无风不起浪,这个杜撰因何而起呢?因为那部拍摄于1991年的解放初期川西剿匪题材的电影《拂晓枪声》而起。

自从电影《拂晓枪声》上映以来,有人便撰文考证影片中双枪女匪首“游击之母”的原形即为赵洪文国。这没错。解放初期,赵以“国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一说是“西南反共救国军第二路绥靖总司令”)的头衔,的确就为匪于川西,“游击之母”这一匪号,就更与赵当年所享有的“游击队之母”相接近,不是她又是谁呢。

《拂晓枪声》中这个女匪首,是双手各执一把盒子枪的,这让一大波的作家如获至宝。在他们看来,既然那女匪的原型就是赵洪文国,既然那女匪能够双手打盒子枪,那么历史上的赵洪文国也必须得双手能打盒子枪。在这个逻辑指导下,赵洪文国手使双枪的历史被成功制造,再经过地摊和媒体自媒体转载时一遍又一遍不断地添枝加叶,于是就变成了今天赵“双枪老太婆”的众口一词。

历史上的赵洪文国到底能不能手使双枪百步穿杨呢?来看当年剿匪部队的记载:

“1951年2月26日……三六四团一连连长何建基在红白场清查户口时,发现农民余华富家中有个医药袋,内装赵洪文国名片数张,经过仔细搜查,在一没有梯子的楼房上发现了一个农民装束的老太婆。一看她不像是当地农民,穿着也不同,当地农民穿不起那些衣服的,心想肯定是土匪婆,拿出照片一对照,果然是赵洪文国……

“赵躺在地上耍赖,何见赵年纪大,头部受伤,又是小脚,便让战士将赵捆在担架上,抬回团部。”

赵被剿匪部队抓捕时,自身并无一枪一弹,也并未出现影视中表现的那样激烈的枪战。

这次被捕以外,其他事件中有没有她手使双枪百步穿杨的记载呢?遗憾,所有当年文档,均找不到她曾经用枪的记载。

五十年代初的赵老太婆没有使用双枪的记载,三四十年代的她有没有使用双枪的记载呢?

非常抱歉,也没有。

对赵洪文国的炒作,最近这三十多年,算是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却发生在八十多年前。

因为其毁家纾难的义举,在抗战初期的武汉、重庆等大后方,曾掀起造势赵老太婆巨大的狂潮。当年有影响的大人物,如冯玉祥、郭沫若、陶行知、丁玲、茅盾、宋美玲、何香凝、邓颖超等,也都频频与之过往。赵在当时的大后方,可谓是红透半边天。

赵老太婆在东北,为支持敌后游击战争做出过贡献,在武汉、重庆等大后方,又为鼓舞全国军民抗战信心做出了贡献,这样的待遇她当之无愧。

当年的报刊、电台,都有关于她的报道。比较著名的有阿英主编的《文献》中标题为《游击队之母》的特写,有陶行知那首名为《送给赵老太太》的诗歌,报道最长最详细的,当属《立报》记者吴胥写作的题为《记赵老太太》的长篇连载,整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载完。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了。

所有这些文章、诗词中,尽管不无过分溢美之处,却都只是报道和称颂她如何毁家纾难供其子组织游击队,如何向东北后援会等民间团体募集款项支援抗日,如何照顾伤员送汤喂饭换药洗衣,如何奔波于大后方演讲宣传抗战,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的溢美,那么详细的报道,却从无一句一字报道其手使双枪的功夫。

既然要热炒,如果将赵老太太手持双枪亲自射杀日寇的故事写入对其的报道,岂不更出彩更惊世?但是,没有,一句也没有。也许是我的阅读面太窄,你们谁能找到一句有关她手使双枪打鬼子的报道?谁能?

不止一人质问过我,既然她没打过游击,那“游击之母”的称号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看清楚了:赵老太在抗战时获得的称号是“游击队之母”,不是“游击之母”,两者不是一回事儿,从字面上讲就不是一回事儿。前者是像“子弟兵的母亲”一类的称号,寓关心、支持、照顾游击队员之意,而后者则隐含了游击活动元老和游击女将之意。一字之差,千里之别了。

赵老太婆双枪老太婆的诨号,不仅八十年前没有,三十年前也没有,在电影《拂晓枪声》上映之前从来没有。所有关于她手使双枪打鬼子的故事,都是这三十年以来才有的新编神话。

神话并不可恶,不仅不可恶,有些神话还很美丽,但必须得搞清楚,神话就是神话,神话不是历史。

艺术作品是允许虚构的。电影《拂晓枪声》中表现的那个双枪女匪,是艺术加工,是合理虚构,那不叫杜撰。但因为电影中的女匪原型是赵洪文国,就说赵历史上也是手使双枪百步穿杨,那就不是虚构了,那就是杜撰。

杜撰这样一个老太婆手使双枪百步穿杨,是为了表现她如何手持双枪带领土匪烧杀劫掠吗?当然不是。是什么?是为了表现这个死在人民政权枪口下的她如何抗战。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这个最初以川西恶匪成名的双枪老太婆,在一些人的笔下华丽转身,越来越多地、越来越主要地以一个抗日的双枪女英雄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不仅如此,那些撰文者,还不忘说上一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是被官方有意隐瞒的真史,是你在教科书中看不到的真史。

一个人,可能会是多面的,往往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赵老太就是这样,她有捐资抗日有功的一面,也有祸害川西有罪的一面,但遍搜网络,赵老太有功的一面已经被渲染得铺天盖地,有罪的一面呢?几乎找不到,都是一笔带过。

赵洪文国在建国初期,因选择继续与人民为敌,充当了反共的总指挥为匪。当然,直到这时,她也仍然不会使枪,但不会使枪不代表她不会害人。翻开当年川西土匪的犯罪档案,你就能看到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题目:“政治部主任被挖眼断肢剖腹,事务长被开水煮死”、“十个女同志遭匪轮奸”、“妇女委员张金英、刘黄氏被大卸八块,刘黄氏腹中胎儿被煮食”、“民主人士莫凤楼拒不从匪,全家四十三口惨遭杀害”、“因拒绝从赵为匪群众300多人被杀死,房屋200多间被烧毁”……这些罪恶,是被那些双枪老太婆的创作者们故意忽略了的。

没有的东西都可以无中生有,已有的东西为啥又要故意忽略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