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印度对华理性声音可以再多一些

中印都是大国,中印关系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在印度国内,虽然一度是对华强硬、敌视声音占据主导地位,但理性声音也一直存在。印度国大党海外部门负责人萨姆·皮特罗达日前表示,印度不应将中国视为“敌人”,因为对抗的模式会制造敌人。皮特罗达讲的,其实就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经典论断,即“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视一个国家为敌人,最终一定会收获一个敌人。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在印度主流媒体上,对华不友好声音不少,但是理性的声音也经常出现。2024年6月,印度主流媒体曾报道,在过去4年里,与中国日益升级的紧张关系导致印度电子制造商在生产领域损失150亿美元,并丢掉10万个工作岗位。这其实就是向印度政府呼吁,应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

印度国内对这些理性声音也有不同的态度。皮特罗达在印度有“敢言者”之称,曾发表很多“不合时宜”的言论。这一次,印人党也不会放过攻击他的机会。印人党发言人特里维迪称,这“是对印度威望的打击”,他说这个言论暗示“印度是侵略者”,并试图以此来打压国大党的形象。国大党秘书长拉梅什只好迅速切割,称皮特罗达的观点“绝对不是”国大党的观点,“中国仍然是我们在外交政策、外部安全和经济方面的首要挑战”。这些言论说明,印度国内的对华合作声音、友好声音有上升趋势,但对华敌意或舆论界的话语顾忌仍然存在。

皮特罗达的具体观点及其引发的反应折射出一个重要事实:印度对华心态必须调整。印度不能掉入自己挖的对华敌对话语陷阱而损害中印关系,并进而损害印度自身利益。中印是大国和邻国,相互间同时存在竞争、合作与对抗关系,这很正常。国家的首要使命是维护自己的安全和生存,都要有底线思维,都要为最坏的可能性做好准备。从理论上看,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的邻国,中印间确实存在一些历史和现实争端,在印度存在一些对华不友好的声音,都很正常。

但是,国家的不同部门之间是有分工的。任何国家内部,都有致力于国际合作的部门,有追求国家利益的部门,也有为底线思维服务的部门。国家要有底线思维,并不意味着国家就必须从底线思维的视角,去处理与对方的一切事务。在和平时期,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种功能,都不能占据对外政策的垄断地位。这其实就是过去印度对华政策认知中曾经存在的最大问题。印度曾经存在的单一的、绝对的对华政策观念,以边境争端来定义中印关系全部的做法,是不符合中印关系复杂而多元现实的。

在中印两国,都有为底线思维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随时要为某种最坏的可能性做好准备,哪怕是在中印关系友好合作的时期。但是,中印关系毕竟不是战争状态,最坏的可能性往往也是最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不能轻易主导国家对外行为的。否则,这就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摧毁”了。中印之间的日常交往,从经贸到人文,还是要按照常规状态来进行,不能陷入寻找假想敌、应对假想敌的决策死循环。

当今世界,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都受到巨大考验与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中印两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作为崛起中的国家,中印最坏的选择就是相互敌对,这将削弱两国应对变局的能力。

因此,印方要理性看待自己国内的对华理性声音,理性声音才往往是对自己国家真正有利的声音。印度是一个多元国家,文化多样性是印度的现实,也是印度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印度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和科学家来自少数群体,对印度作出很大的贡献。只有在一个多元包容的政治文化环境,少数精英才能寻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

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印度国内的一些非理性声音。一些所谓的非理性声音,其实经常是局部的理性声音,是一些注重底线思维的部门和人发出的。另外,我们不能把印度国内的一些非理性声音,理解为印度的全部声音。尽管这种声音有时看起来很强大。但沉默的,才往往是大多数。中印间没有本质性战略对抗的需求。中印进行交往与合作,才是两国的最优选择。当然,要实现最优选择,中印需要多次复杂合作与博弈,才能建立足够的战略互信,为最优选择提供可能性。

简而言之,随着中印两国的同时崛起,两国国家利益与国际秩序稳定的相关度也将越来越高,中印两国需要联手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也将越来越多。超越双边差异看中印关系,超越边境争端等敏感性议题看中印关系,为两国之间的正常交往创造条件,才有可能寻找到中印两国应有的相处之道。(作者是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