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靠要”到“跑争干”——黄梅独山镇作风转变引清泉 秋收有了“定心丸”

极目新闻通讯员 郑鉴峰 王晶

“眼看着田要裂口子,秧苗蔫头耷脑,心里急得像火烧。要是再解决不了灌溉问题,今年这1800亩水田,怕是要绝收不少!”7月15日,黄梅县独山镇周柴村十组村民於茂发站在水田边,回忆起几个月前的焦灼,依然心有余悸。

图片9.jpg

周柴村有山林3300亩和耕地2250亩,其中水田占了大头。但由于村子地处古角灌区末梢,且地势高,农田灌溉全靠遍布全村的106口大小当家塘,塘堰清淤难题长期困扰着村子。

“我们年年咬牙挤钱清淤,可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40来万,除了其他开支,剩下的钱就像撒胡椒面,根本顾不过来。”村党支部书记杨美华道出了无奈。

更棘手的是,要彻底解决高岗田的灌溉难题,急需新建一座提水泵站,但200余万元的修建费用,让村“两委”一度望而却步,“甚至一度产生等靠要”的思想。

今年3月,黄梅县独山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开门教育,将目光聚焦在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

“光愁没用,光等更不行!群众眼巴巴看着我们呢。”在镇里持续的学习教育和作风整顿引导下,村书记杨美华和干部们坐不住了。畏难情绪被主动作为取代,“干等”变成了“苦干”。他们不再守着办公室等政策,而是化身“跑项目专员”,一趟趟往县城跑,一次次敲开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大门。“那段时间,汇报材料改了又改,就为了把咱村的困难说清楚,把项目的必要性讲明白。”杨美华回忆道。

在镇村干部的积极争取下,今年5月,周柴村期盼已久的水利补短板项目终于破土动工。

干部们积极作为的作风,也潜移默化改变了村民小组长们的想法。九组组长周再防的变化最为典型。“以前总觉得,村里的大事那是干部们操心的,我当个小组长,传个话就行了。”周再防有些不好意思地坦言。但通过村“两委”一次次在“家门口”开的议事会,他的想法彻底变了。“村里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有水源,大家都遭殃。”

图片10.jpg

干部带头,民心凝聚,项目建设得以热火朝天地开展。“目前已经完成了30口关键水塘的清淤扩容,泵站及1600米的机耕路、硬化沟渠、农田输配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中。”杨美华介绍道。

看着汩汩清水缓缓流进干涸的稻田,於茂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秋收更有盼头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水利补短板项目的实施,村里193亩撂荒地也正在进行复垦整改。整改完成后,土地流转资金又能为村集体增加一笔收入。

“学习教育扎不扎实,群众的感受最直观,也最有发言权!”独山镇党委书记邱华说,将把开门教育贯穿学习教育始终,不断强化为民服务举措,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通讯员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