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为何有三座白雪楼?白雪第二楼葱味包子曾是名吃

李攀龙(1515--1570),字于鱗,号沧溟,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

作为文学大家,他在中国文坛上有着“宗工巨匠”的显赫地位,其诗词曲赋熠熠生辉,令诗意济南更加诗意;

作为济南老乡,他为家乡父老留下了三座白雪楼,色彩浓郁充满故事,使传奇小楼更加传奇。

null

李攀龙出身贫寒却天资聪颖,25岁参加乡试即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4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步入仕途,辗转郎署,官凡三迁,到嘉兴三十五年(1556),已升至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的高位。

然而上任不到一年,由于刚直疏放的性格使他忍受不了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官霸作风,便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未等朝廷恩准即拂袖而去,隐居在历城老家,一呆就是10年。

回到老家,他先是在现今王舍人庄东边的鲍山脚下盖了一座小楼,取“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命名为“白雪楼”。

他对这座小楼十分欣赏,清新雅致富有诗意的名字,寓意着他孤傲自诩不同流俗的清高;

绿树碧水清风明月的环境,特别符合他潜心归隐著书立说的心境。

他在一篇文章中曾对小楼做过这样的描述:

“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泰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

”早年老济南十六景观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就是这里。

null

几年以后,李攀龙搬到大明湖畔,在百花洲北侧的碧霞宫附近又建了一座小楼,名字仍然叫白雪楼,人称“白雪第二楼”。

白雪二楼共三层,一层会客,二层藏书,三层则金屋藏娇住着他的爱妾蔡氏。

据说蔡氏有一做葱味包子的拿手绝活,制作时先将葱段插入包子肚内,出锅时将葱段拔出捏死插口,蒸出的包子馅中无葱却葱香浓郁,味道好得出奇。

文友们来访,蔡氏常以葱味包子待客,时间久了口口相传,竟成了济南一道著名的风味小吃。

住进白雪二楼的李攀龙仍然浸淫在诗词书画金石声乐之中,怡然自得地过着隐居生活,只与文友相处,不与权贵交往。

恰好白雪二楼是湖中楼,进出需扁舟摆渡,这倒方便了他对来访者的选择:

若是达官显贵到访,他懒得搭理,只需让仆人回一句“主人不在”,便轻松将之拒之门外。

null

上门的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奉若上宾且葱味包子伺候。

这期间他与同是辞官回乡的徐邦才、殷士儋等一帮济南名士唱和应答写下了大量歌颂家乡湖光山色的诗词文赋,是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尽管李攀龙生前已是名人,既做过高官,又蜚声文坛,但他死后家境败落十分凄惨。

他死后不久儿子和孙子也相继病亡,无以为继的家人卖掉了两座小楼,妻子与儿媳借住在穷巷之中困顿不堪,爱妾蔡氏则只身一人在“济南西郊卖胡自给(王渔洋语)。

”明末四大书家之一的邢侗实在看不下去,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上书时任山东巡抚孙文融,恳请政府“略损公帑,为买数椽之敝屋,小复白雪之旧居”,并安置好家人日常生活。

此提议得到了孙巡抚的响应支持,他责成历城县令陈采居予以落实。

很快陈县令为李家赎回了鲍山脚下的白雪楼旧居,并按月定时供给粮油布匹等生活必需用品,使李家香火得以延续,文脉得以传承。

null

或许受邢侗影响,或许仰慕李攀龙才学,到了万历年间,山东布政使叶梦熊个人出资,在趵突泉东南侧又建了第三座白雪楼。

此后二三百年间因不断有人捐助修缮,使这座小楼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终被拆除。

1996年济南市决定重建趵突泉白雪楼。

新修建的白雪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二层仿古建筑,前面出厦,落地木槁,青瓦红柱花窗,古朴典雅大方;

楼的四周紫藤缠绕,翠竹成荫,泉水喷雾吐珠,山石相映成趣。

从高处俯瞰,大有“雪楼如蜃楼,瑶池落泉池”之仙境神韵。

走进一楼正厅,迎面是攀龙先生的坐姿铜像,四周墙上镶嵌的名人题词及会友彩图,再现了当年李攀龙与文友们吟诵唱和诗文交友的生动情景。

楼的北侧是白雪楼戏台,自建成以来这里便成了弘扬中华戏剧文化、展示济南曲山艺海的重要演出场所,泉水与舞台和弦共鸣,为游人演奏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旋律。

来源:泉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