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尼赫鲁:打中国刷存在感,战败后中风瘫痪,在悔恨中去世

1964年5月,周恩来总理接到报告,他曾经视作大哥、又转眼间成为敌人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中风去世了。这个消息令周总理五味杂陈。周总理和尼赫鲁曾经是亚洲政坛上人人称赞的“黄金搭档”,可是世事变幻无常,黄金搭档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对头。

周总理不知道的是,尼赫鲁总理去世前,也对挑起中印战争颇有悔恨之意。

一、尼赫鲁与周恩来的莫逆之交

尼赫鲁生于1889年,比周恩来(1898年)大九岁,同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政坛上的“新星”,两人的交情非同一般。

按常理,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很难有什么私交,但周、尼二位总理却令人不可思议地结成了兄弟般的友情。二人的友谊,与新中国当时的国际交往有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建交,美、英、加、澳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均采取敌视态度。

但尼赫鲁却骤然间打破平衡,异军突起,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向北京派了大使。

这在当时世界上无异于一件石破天惊的事。美、英等国都以为这个尼赫鲁是不是抽风了,居然敢不听西方大哥的话。尤其是老宗主国英国,虽说印度已经独立,但也不过两年多时间,大英帝国余温还在,尼赫鲁竟然翻脸不认人自行其是,真是不能忍。

英国本有心刁难印度,奈何经过二战摧残国力大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看尼赫鲁与新中国打得火热。

1954年6月周总理首次访问印度,在印度首都引发了沸腾。因为事前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曾向尼赫鲁描述过,周恩来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他的手指保养得尤其好,像中国人自己描述的那种白嫩的葱芽一样,甚至比女人的手指还要完美,但当周恩来用他手指比划出传达他政治观点的手势时,却又透出一位大国领导人雄健、刚硬的作风。

尼赫鲁在印度人中也算得上仪表堂堂,早年他在伦敦上高中和大学时,即使在白人之中,相貌也算得是上等模样。听潘尼迦如此说,对周恩来更是大感兴趣。尼赫鲁因此命令,在周恩来经过的道路两旁,让市民们夹道欢迎。

周恩来与尼赫鲁一会面,立即以过人的魅力折服了尼赫鲁,两人相谈甚欢,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达成了高度一致。

不仅政治上意见相同,交谈上尼赫鲁也非常喜欢周恩来的风格。周恩来虽然健谈,却从不抢话,很好地配合上了尼赫鲁的风格。尼赫鲁每一个举动有什么深意,周恩来也总能立即察觉到并给予积极回应。

比如,当时尼赫鲁挑选了100多部电影,让周恩来观看。周恩来不假思索地挑中了《詹西女王》,意在赞扬和肯定尼赫鲁领导印度取得独立的功绩。

尼赫鲁后来对人说,不比不知道,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好的领导人。

尼赫鲁所谓的比,是指和蒋介石对比。

抗战期间,尼赫鲁和蒋介石也有过互访。蒋介石性格强硬,善于怼人,尤其是当惯了最高领导人,很不会关照别人的情绪。尼赫鲁也是一个非常自信、自大甚至有些自负的人,美英等国领导人都这么看他,因此和他交往时都会有意无意地让他三分,尼赫鲁经常能在语言上占一些便宜,找到当世界大国领袖的感觉。偏偏在蒋介石这里,两人说话时虽不至于针尖对麦芒,却也是铁扫帚刷铜锅,谁也不软。尼赫鲁对蒋没啥好印象。

所以,接触之后,尼赫鲁对周恩来的印象非常好。

四个月之后,尼赫鲁回访中国。周恩来在迎接尼赫鲁的规格上直接采取了顶级规模,从机场到尼赫鲁下榻的宾馆,也让群众夹道欢迎。尼赫鲁对此非常满意,回国后宣称,中国政府组织了100万人欢迎他。

周恩来照顾尼赫鲁的领袖面子,凡是他提出想见想谈的人,我方一律安排见面。

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宋庆龄,也与尼赫鲁会谈。周恩来考虑得非常细致,宋庆龄自幼在美国练就了纯熟的英语,尼赫鲁也说得一口好英语,英语几乎就是他的母语。周恩来就没有安排翻译人员,让宋庆龄直接和尼赫鲁谈,好让尼赫鲁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总之,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义,周、尼二位总理在五十年代还是非常好的。

然而越是亲密,越是热络,就越显得后来周、尼二人“割袍断义”十分可惜可叹。

二、野心膨胀的尼赫鲁

有道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何况周、尼二人的交情中,两国的友好占了极高比重。当五十年代末印度逐渐萌生了霸权主义时,两人的交情难免受到冲击。

尼赫鲁在50年代力推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不选边不站队,而且牵头召开亚非拉新近获得独立和解放国家参与的万隆会议,风头直上九霄,印度的名头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

如果是老牌儿大国,大都会很沉稳,不会因为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也不会在国际这会烧包。你再牛,能牛得过当时世界两大强国吗。

但是印度不一样。

尼赫鲁在国际社会上搞外交活动,逢人必提印度的历史传统,说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能追溯到3000年以前,那些曾经侵略过印度的外来文化,留在印度的都印度同化了,离开印度的也被印度文化深深打上了烙印。

就算对中国,尼赫鲁也不忘秀一下优越感,说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大于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信佛教得人很多很普遍啦。

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狂劲儿。而且随着印度独立十年后(1947年独立)经济建设有了起色,尼赫鲁自我感觉越来越良好,逐渐向不该伸手的地方伸手了。印度突然公开宣布,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领土上驱逐出去!

所谓的印度领土,是指当年英国不负责任地划了一道麦克马洪线,尼赫鲁根据这道荒唐的线,把大片中国领土说成是印度的。

中国自然不能答应!

周恩来对尼赫鲁蛮横霸道的言行十分痛心,赶紧和尼赫鲁沟通,劝他不要不顾天公地道,把英国人不负责任的做法引入中印两国。

尼赫鲁虽然一贯也知道英国人最善于挖坑,印巴分治就是英国人给印度挖的一个永远也无法填平的大坑,活生生把尼赫鲁心中的大印度帝国给分割开了。但还是那句话,用着啥说啥,尼赫鲁在领土问题上非常贪婪,根本不管那么多,无情地拒绝了周恩来的劝说。

这种态度难免令人疑惑,为啥转变这么快?前几天还是人畜无害的大白象,现在突然成了贪婪无比的伤人象了。

其实,印度打从独立的那天起,就一直暗戳戳地干坏事。

印度的魔爪最早伸向的是锡金,那已经是1949年的事了。

锡金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袖珍小国,面积只有7096平方公里,和中国广州市面积差不多。近代以来英国入侵南亚后,各种巧取豪夺,把锡金搞成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印度独立后,虽然痛恨殖民历史,痛恨大国欺负小国,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不再管什么殖民主义、什么以大欺小,啥有用说啥。

尼赫鲁说:“小民族国家注定要灭亡的,它可能作为文化上的一个自治区苟延残喘,但绝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言下之意,人家锡金没有独立生存的权利。尼赫鲁宣称锡金无法自保,1949年出兵侵占锡金,并派出行政官员在锡金全面接管政权,而锡金原有的王室则被架空起来。论起印度的手段,真是比英国还蛮横。

接着又算计了不丹。

不丹比锡金大得多,如果印度不顾一切地吞掉不丹,保不齐会发生一场激战,尤其是巴基斯坦东西两面监视着印度(当时巴基斯坦尚未被肢解,说到巴基斯坦被肢解为两个国家,这又是一篇关于印度霸权主义的大文章,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讨论之),印度可不敢贸然在国力未强之时打这样的仗。

但是耐不住尼赫鲁饥渴如火。印度吞并锡金两个月后,尼赫鲁就强迫不丹签订了各种条约,规定不丹只能与印度进行经济贸易,只能从印度进口武器,在外交上必须听从印度的指导。不丹当时穷啊,本来连滚带爬维持生存就很难了,如果印度在外部施加压力,随便给穿穿小鞋,不丹就会立刻进入经济政治危机。

所以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印度的控制。

最后印度又企图控制尼泊尔。尼泊尔比不丹和锡金两个国家大得多,与中国、印度都是漫长的边境线,相当于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印度动不动出兵干涉尼泊尔内政,除了没有逼迫尼泊尔签订各种插标卖首式的条约,几乎也控制了尼泊尔的政治态度。

了解了这些史实,我们就不用奇怪。印度这个刚刚从殖民主义泥坑里爬出来的穷小子,大概过惯了对英国仰视的日子,产生了强烈代偿心理,一旦自己得势,也要过一过把别人踩到泥坑里的瘾。

尼赫鲁虽然是个聪明博学之人,但中了霸权主义的毒雾,也露出了目光短浅、夜郎自大的本相。

三、不会打仗,却对战争异常狂热

尼赫鲁的政治狂热,在印度尚未独立时就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早在1945年,尼赫鲁就在他的名作《印度的发现》中说过:“印度以其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的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位置的。”

但是印度想当世界一流,首先就要面对,别说当世界一流大国,哪怕在亚洲,首先要面对人口、文化、经济实力都强于印度的中国。就这样,尼赫鲁也是打肿脸充胖子。1948年时,尼赫鲁说,中国现在正在打内战,无暇在亚洲称霸,印度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不断崛起称霸。

所以,从这些言论看,尼赫鲁对中国突然翻脸,其实是早有原因的。之所以等到1959年以后才和中国真正撕破脸,是在等待经济条件足够打仗、南亚次大陆小国基本被打服。

尼赫鲁不听周恩来劝阻,强行推行战争。

这不仅在国际上招致一些抵制声浪,印度国内也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但尼赫鲁一意孤行,就是要打,后来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印度虽然有二百万大军,却在喜马拉雅雪峰之下,被中国军队打得找不着北。

中印之战的经过世人已有很多叙述,本文就不再说具体的过程了。印度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强悍,这固然是主导性的因素,与此同时,尼赫鲁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笔者不揣冒昧,总结了几条:

第一,尼赫鲁不懂战争。尼赫鲁是职业政治客出身,早年跟着圣雄甘地混,一直在政坛打圈圈,对战争没有什么感情认知。对于和中国开战这件大事,究竟怎么打,用多少兵?边界线到底推到哪里?他没有系统认识。

尤其是战争方式上,尼赫鲁很随意。当时印军在前线进行无赖式的蚕食活动,今天前进一公里,抢占中国一个哨所。明天再进两公里,再抢中国一个哨所。尼赫鲁就把这种方式确定成印军的总战略,搞前进式、渐进式的战争。

试问,两个国家如果爆发战争,哪次不是大军对峙、大兵团突击、以纵深推进为基本样式?尼赫鲁这种决策方式,也确实开创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愚蠢的记录之一。

对比看看中国。中国领袖毛泽东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对中印之争有着清晰的战略判断和定位,知道该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怎样控制兵力。在顶层指导作战设计的,是中国顶级军事家刘伯承元帅。这是什么配置!印度能比吗?

第二,尼赫鲁过于专断。尼赫鲁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功,助长了他的蛮横专断。他试图把印度所有最高权力都抓在手里。最典型的像印度情报局,这个单位本来是陆军总部的,但尼赫鲁认为情报非常重要,他鄙视陆军总部的人没水平,没在英国喝过洋墨水,于是自己把情报局抓了过来,不给陆军总部看。

看就看吧,问题在于尼赫鲁不懂情报,很多在军人眼中弥足珍贵的情报信息,在尼赫鲁眼中像沙子一样廉价而无用。陆军总部拿不到情报,对中国军队的情况不掌握,制定作战方案就是一厢情愿。所以打败是理所当然。

第三,尼赫鲁对中国不了解。尼赫鲁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归根结底还是他过于自负,自认为印度文化优于世界上其他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在内。在尼赫鲁看来,中国人把印度人玩剩下的宗教拿去当宝贝,这是中国不如印度的最直接证明。

尼赫鲁虽然与周恩来在国际政坛互动频频,但说到真正交心、全面了解,他既没那个想法,也缺乏那个意愿。尼赫鲁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要感激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给中国的支持,喜马拉雅山下的那点土地,中国应该不在乎。

作为一个数亿人口大国的领袖,尼赫鲁对中国居然有这样错误的认知,战败了真是活该。

尼赫鲁对中国军队的看法非常无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尼赫鲁曾经指示有关部门对中印军力进行了对比,尤其是陆军,尼赫鲁自信地认为,一个印度士兵顶得上十个中国士兵。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印度调停战争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深入观察,对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刮目相看,于是对中印军力对比作出了重新评估。然而令人发笑的是,重新评估后尼赫鲁仍然认为印军强于中国军队,一个印度士兵仍能顶得上六名中国士兵。

这是多么严重的无知!

说到这里,再延伸说一下,尼赫鲁对中国的这种认知,其实代表了印度国内对中国的普遍看法。50年代初期印度的外语学院都没有设立中文系,懂中文会教育的老师几乎没有,当时全印度能读写中文的人居然是个位数!直到尼赫鲁决定对中国开战前几年,才着急忙慌地开始建立中文系,搜集懂中国国情的人才。但也只是急就章,没有真正把这件事搞扎实。直到201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引用印度的中国研究所副主任贾伯克的话说:“目前全印度专注于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只有五六十人。”

连事前的功课都不愿意做,印度怎么能掌握对中国的主动权呢!

四、尼赫鲁作孽受天罚

1962年年底,印度战败,尼赫鲁的政治声望一落千丈,国民纷纷指责他的真实能力。

尼赫鲁几乎一夜之间丢掉了之前文雅温和、落落大方的气度,一夜之间抛弃了不结盟政策,像一只被打懵的小狮子一样,乖乖地跑去找之前的老狮王。印度走了一圈,重新回归到英美阵营,有时还与北方极地大国眉来眼去。为的就是对抗中国。

外交是国之大事,像尼赫鲁这样急剧改变立场,把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不结盟政治理念像扔垃圾一样抛弃掉,除了被世人嘲笑,还能得到什么呢?

然而还有比这更不堪的。

中印之战,印军惨败,被中国俘虏数千人。但印度没有抓到中国俘虏。

尼赫鲁为了与中国交换俘虏,不顾国际法公约和世界通行的规矩,悍然宣布抓捕印度的华侨。

其实早在中印战争爆发之前,尼赫鲁就制定了排华法案,冻结华人在印度的资产,强制驱逐他们出境,还关押了大批已经取得印度国籍的华侨华人。

周恩来得消息后怒斥印度,说难道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及即将临盆的孕妇也会刺探情报,也会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吗?

尼赫鲁无言以对。

62年底中印全面停火之后,尼赫鲁继续升级排华反华行动,把抓来的华侨华人与战俘一同看待,要挟中国用印军战俘来换人。

打败仗不要紧,谁能想到尼赫鲁这么输不起玩阴的。

干这种损阴丧德的事,尼赫鲁遭到了报应。

战败之后,尼赫鲁一直郁郁不乐,身体状况持续恶化。1964年年初,他在国大党的一次大会上突然中风,瘫倒在会场。几年月后,尼赫鲁病逝,终年75岁。

尼赫鲁病逝前的几个月,除了支持他的女儿继续参加政治,其他的话都充满了负能量。印军国防部长梅农受不了战败的压力,以及尼赫鲁的固执,选择了辞职。尼赫鲁受这件事影响,心情进一步恶化,对战前战后的一些措施,他言辞之中表露出不少后悔和自责。印度的事业,本来不至于此。搞到这个程度,完全就是因为招惹了一个不该招惹的敌人。

周恩来与尼赫鲁的友情也基本上恩断义绝了。即使儒雅谦谦如周恩来,也难掩对尼赫鲁的失望与愤怒,有一次,锡兰来访者与周恩来谈到尼赫鲁,周恩来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未碰见过一个比尼赫鲁更傲慢的人,这样说他,我很遗憾,但事实就是如此。”

话虽如此说,但周恩来仍然没有放弃与印度改善关系的努力。

这就是负责任的大国与不负责任国家的区别。

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时,尼赫鲁之女英迪拉·甘地夫人到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致哀和留言。或许只有尼赫鲁最亲近的人,才知道尼赫鲁当年做出多大的错事,辜负了一位对他期许甚深的大国领导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