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原创:山居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与类型
实质:学习动机是指能激发、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其外在表现为对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相互作用形成动机系统。
来源:①内在学习动力;②主体对外部诱因的认知;
类型:
(一)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划分:
①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效果明显、稳定性差、易受环境影响。
②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二)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①内部学习动机(由内在需要引起);②外部学习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
(三)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①一般学习动机;②具体学习动机;(四)①认知驱动力:求知为目标;②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获得外在成就为目标;③附属内驱力(交往内驱力):以获得赞许为目的;——适用于学校情境。
注: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强度呈倒U形曲线关系。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强化理论:学习都是为了获得报偿,习得的行为是外部刺激、强化的作用结果。
(二)成就动机理论:学习是为了获得成就。
分类:
①力求成功动机(对应——力求成功者):任务难度与任务选择率呈倒U形关系。
②避免失败动机(对应——避免失败者):任务难度与任务选择率呈正U形关系。
(三)成败归因理论:
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外界。
三维度:内(外)部、稳定(非稳定)性、可控(不可控)性。
对归因产生干扰的因素:①环境信息;②旧有经验;③自我认知;
(四)成就目标理论:
①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者):能力可以改变,相信努力,认为错误对于改善能力是有用的;偏向选择有难度、能提升能力的任务;倾向意义学习的策略;认为教师是学习的资源。
②能力实体观(表现目标者):能力不可改变,认为低能者才需要努力,认为错误反映无能;偏向选择简单的任务;倾向机械、应付目前任务的学习策略;认为教师是奖惩者。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的定义:主体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判断。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强化)与先行因素(期待)的影响。
行为结果因素分三种:
①直接强化:例如奖惩。
②替代性强化:树立榜样作为目标。
③自我强化:建立自我评价标准。
先行因素分两种:
①结果期待:个体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测。
②效能期待:个体对自身完成相应任务的能力的预测。
(当且仅当个体取得进步才会获得自我效能感。)
(六)自我价值理论:只有个体感受到自身价值,才能接受自我。
(七)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基本心理需要:①胜任需要②归属需要③自主需要
内部动机越强→内部调控能力越强→自我决定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