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佛图——释迦摩尼证悟成佛,涅槃荼毗​

日子再忙,内心也要平静。

生活不易,心中常想一二。

传佛图唐卡,是记录表达释迦牟尼一生的传记。画岀释迦牟尼一生几个重要阶段,称为“八相成道图”。但是,每幅唐卡除了主画面,又画了有其他传记典故在内。

这幅唐卡描述的是释迦摩尼证悟正等正觉位登贤劫第四佛。

公元前530年12月8日,35岁的悉达多,终于追求到他心目中证悟诸法真谛的智忠,成为受人景仰的释迦牟尼,后来这一天成为浴佛节。

唐卡中间右上贤劫千佛宝座,释迦牟尼先向贤劫前三佛顶礼,然后登上宝座,成为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再移到唐卡中间,左右手结禅定印与触地印,于莲花台座上面结跚趺坐,接受唐卡上方两侧的天女献八吉祥供品,以及下方中间天女献色声香味触五境供养、 弟子献身口意供养。

莲花座下面左侧是梵天献法轮、右侧为帝释天献法螺,两人同时劝请释迦牟尼为众生演说佛法。梵天、帝释天两边是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时五位苦行故友:侨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和跋陀罗阁。随后,释迦牟尼为他们 娓娓说出著名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右下方是为纪念成道而建的大吉祥塔。

释迦牟尼80岁。回首前尘,为了帮助众生消除84种烦恼, 而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他在竹芳村大林精舍传法结束,预感是该离开世间的时候了。法会结束,释迦牟尼身体更加虚弱,拖着疲惫步伐走向拘尸那拉城郊外沙罗双树林, 躺卧在弟子阿难陀铺的袈裟上面。这时突然出现婆罗门教高僧须跋陀罗,他先请求与释迦牟尼 辩经,后来请求开示。阿难陀说:

“我的上师快要去世了,请你离开,别吵他。”

“果真如此,我更不能离开,否则以后去哪里找他? ”须跋陀罗回答。

释迦牟尼比须跋陀罗小三十多岁,缘于伦理,他硬撑起沉痛病体,对须跋陀罗演说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接着对他解说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须跋陀罗当下茅塞顿开,请求皈依,成为释迦牟尼生前最后一位弟子。他受戒后,即时体会三法印与八正道醍醐,当晚比释迦牟尼早一步含笑而逝。可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卡主尊为入涅槃的释迦牟尼,他前方有多位弟子,众弟子做出不同动作与表情,弟子跪地请求长驻人间,不要涅槃。

释迦牟尼对弟子说:人没有不死的,众生皆有佛性,死后皆当成佛。说完之后就去世, 弟子无不捶胸顿足、掩面涕泣。

唐长右下方是释迦牟尼去世三个月,阿难陀召请五百名有身分地位的师兄弟,在王舍城七叶窟编纂释迦牟尼生前语录,称为上座部结集。“上座部”是有权有势却比较保守的僧团。左 下方是被上座部排斥在外,主张佛法大众化的少壮派僧众,自行在七叶窟西侧进行编纂. 称为大众部结集。“大众部”成员以庶民居多,为主张改革开放的僧团。

不论何种结集,释迦牟尼的教法确实因此得以流传千古。

唐卡右上方为释迦牟尼遗蜕(yí tuì佛祖的遗体)移入棺木,由拘尸那拉国王主持荼毗(火葬)。左上方为荼毗后的舍利装入多个舍利瓶众,由多位国王各自迎请回国建舍利塔供养。后方白塔是悼念释迦牟尼的涅槃塔。

柏木及舍利盒上方的虹光,使整个画面产生向上飞扬的飘荡感。虹光在唐卡艺术里,寓意唐卡人物获得佛陀果位(觉悟真理真谛的成就者),通常出现在主尊为上师或大成就者的唐卡 里。

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之中,用心感觉风的温度,看云在空中怎样飘过,倾听雨声,闻闻叶子的味道。

让我们走进唐卡的世界,带你远离喧嚣的世界,安守简单纯朴的生活。

一幅唐卡,一份缘分,功德无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