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陆战队装备的装甲车辆只有从陆军借用的八九式中战车、九五式轻战车和从英国购入的维克斯M25装甲车等等,这些装甲车辆都没有能进行涉水登陆作战的能力。随着日本与欧美列强的关系日渐紧张,日本海军需要考虑的作战场景扩展到道路基础设施非常差劲的太平洋岛屿和东南亚地区,在太平洋岛屿上作战时,如果派驻岛上的海军根据地部队被敌军包围或切断补给时,必须要进行反登陆作战,以装甲战车掩护陆战队员进行“逆上陆”,或将补给和增援送上岛,或是掩护驻军撤退,这时就需要研发海军专用的两栖作战车辆。另外一种说法是为了满足登陆作战的需要而必须研发水陆两栖装甲战斗车辆,但在特型内火艇制造出来的时间,日本海军已经基本没有登陆作战需求,反而是主要对手美国海军迫切需要两栖装甲作战车辆。
图1. 海军拥有装甲车辆并不是一件稀奇事,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同期研发和制造装备了大量的两栖作战装甲车,美方的设计比较巧妙,与日方相比,一是没有采用可拆卸的浮筒设计,二是尽量不加装额外的水下推进螺旋桨,而是在履带上修改了可用于拨水的W形钢板片,水里航行靠拨片,陆地行走靠履带,整体看起来跟普通装甲车辆差异不大
然而,海军并没有研制坦克装甲车辆的经验,面对这种尴尬的处境,海军只得放下面子去求掌控了几乎所有履带式车辆生产企业的陆军了。在陆军技术本部的协力下,新式两栖战车被交给了三菱重工和东京机器制作所研发和生产。接受了任务的两家公司需要先参考世界列强同行们的做法。
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就已开始尝试研制水陆两用的两栖坦克。其中英国的“卡登·洛伊德”M1931型两栖坦克称得上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两栖坦克。这种坦克采取浮渡方式渡河,车体重量仅2吨,后方安装有一台小型螺旋桨用于水面航行。虽然“卡登·洛伊德”坦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坦克渡河的问题,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火力和防护性能太差。该坦克仅装备有一挺7.7毫米机枪,车体装甲只有11毫米,只能作为侦察车辆使用,大仗摆不上台面。
图2. M1931两栖坦克
图3. 英方在泰晤士河上测试卡登·洛伊德M1931两栖坦克
虽然性能差强人意,但“卡登·洛伊德”两栖坦克也曾在1930年代被出售到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国民政府曾在1934年购入16辆,编入交通兵第二团战车营(由原南粤战车队扩编而来),部署在稻田水网密布的南方地区。关于这支南粤战车队的建立和抗战历程,在之前曾有过介绍。
图4. 绘有“龙”字符号的国民政府水陆坦克分队
苏联在购入“卡登·洛伊德”坦克不久,就在其基础上仿制出T-33。但由于性能上存在诸多缺陷,又进行了大规模改良,研制出T-37两栖轻型坦克,并成为了苏联两栖坦克的技术先驱。
图5. 苏联装备的两栖坦克,显然这是从英国的原型车改造而成
为了让常规的坦克也能够浮渡作战,各国的工程师也是绞尽了脑汁。德国的做法就更加硬核,直接通过加装通气筒并密封发动机排气口,让坦克直接潜水。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为坦克安装的潜渡装置成功地让第18装甲师的坦克渡过了布格河。在准备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中,德军也试验过专门的坦克潜渡装置,但由于“海狮计划”被希特勒取消,改装计划不了了之。
战后,随着技术进步,坦克潜渡装置有了很大发展。且由于三防装置的添加,车体密封性上取得很大进步,间接帮助了坦克潜渡技术的发展。美苏德等国都研制了专用的坦克潜渡装置,当中最显眼的部件便是竖立在坦克车体上的、用于给发动机透气的巨大通气筒。
图6. 安装了通气筒的德国装甲车辆正在渡河,这种改装方法不需要对原有的装甲车辆另外开模制造,也不用改变设计减少防御力和攻击力,渡河后拆除潜航装置就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是一种高效率的方案
图7. 冷战期间坦克潜渡装置的发展,使主战坦克自身拥有了渡过4-5米深的河流的能力
海峡对岸的同行,英国工程师脑洞大开提出了为坦克安装浮渡围帐的想法。1943年,美国人在谢尔曼坦克的基础上,为坦克安装浮渡围帐和螺旋桨,变成了谢尔曼DD两栖坦克。在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中,美军在奥马哈滩头的登陆战中就使用了谢尔曼DD坦克,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但在实战中,谢尔曼DD坦克也表现出目标过大、浮渡围帐容易漏水导致坦克沉没等缺陷。
图8、9. 给谢尔曼坦克进行改造而成的围裙坦克,带有大型螺旋桨以增强水下推动力,这个设计跟本文要介绍的特型内火艇最为接近
特型内火艇的研制
旧日本军队在明治维新后参照西方列强的做法分为陆海两军(同时期的大清国迟至1910年即宣统二年才设立海军部),从此以后,由于岛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日本陆海军几乎处在旗鼓相当的地位,无论是在争取军费,还是在日清、日俄、一战中的战功,陆海军的风头也差不多,甚至海军还打出了对马海战这样的经典战例。
正因为这种两大军种势均力敌的状况,导致两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势态比其他国家更甚一筹,进入1920年代后,两个军种在面对新兵器时也采用了各自研究的态度,这显然有着防备对方军种在风头上超越自己的私欲考虑。然后就出现了陆军会征用民船改造为登陆舰、载机母舰甚至潜水艇,海军则研究水陆两栖战车的现象,俗称“海军造坦克,陆军造航母”,实际上,海军研究两栖战车在现在看来还不算离谱,陆军去搞船舶才可以算作踩过了界。或许为了掩饰,陆军的舰船称为“特殊船”,一般不预装重型武器,只加装少量的陆军制式兵器用于自卫,通常用于运输用途(包括用于载运飞机的那几条特殊船),并不是以参与海战为目的,本质上则体现出对海军的不信任。
为了进行保密,新式两栖战车被命名为特型内火艇,内火艇是日本海军对小型交通艇的统一称呼,并不仅仅是为了掩饰兵器的实质,而“特型”就是指区别于正常兵器的特定型号。海军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不按陆军的叫法“战车”,而叫特殊艇或特殊车,地面用的称“陆上基地车”,水陆两栖坦克称为“内火艇”。
图10. 日本海军装备的各种“正常”的内火艇
图11. 特二型内火艇模型作品,为了能够浮起,前后加装了可拆卸的大型浮筒,车身上方加装了同期筒和指挥塔观察筒,车身尾部带有螺旋桨,可谓是西方列强各种设计的“集大成者”
为了加快开发,特型内火艇以业已成熟服役的九五式轻战车(定型于1935年)为基础开展研发。考虑到将来可能需要使用潜艇进行运输,车体全面采用了焊接结构,在舱门部分使用了浮环密封,使车体达到较高的防水标准,所以特型内火艇的造价显然远高于普通陆用战车。
为了使车体浮起,特型内火艇在车体前后各安装了一个大型浮箱,这是与欧美强国的两栖坦克最大差异之处,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日军选择了现有成熟轻战车为改造基础,不可能对车体、行走系统和武器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也因为初期就选择了外挂浮箱的方案,导致后续日本海军的两栖战车大多沿袭了这种设计,如特三型、特五型,唯一不同的是俗称“鱼雷战车”的特四型内火艇。
为了实现在水上的航行,特型内火艇在车体后部安装有两座螺旋桨推进器,以特二型为例,其水上航行平均速度可达9.5公里/小时,理论最大航程能达到140公里。
一、特二式内火艇
特二式内火艇是日本海军设计的第1款两栖战车,火力与防护大致相当于陆军的九四式骑兵装甲车。特二内火艇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艇),实际上“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
特二式内火艇外型上最大的特征除了位于车体前部、车身本体、车体后部的三个浮箱外,就是水上航行时安装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在车体后部的方形换气筒。
特二式内火艇有前期型和后期型两种,结构略有不同。前期型的首上甲板上有前浮箱的卡夹,用来卡住前浮箱。后期型的用装甲板盖住,并加装了前大灯,提高了夜间作战能力。但总的说来,前期型和后期型的差别并不大。
图12. 特二型内火艇的三视图,注意左侧特别标明了参加实战部署的状态。左上第一幅为1944年参加了莱特岛奥尔莫克海滩反击战的第651/652中队,第二幅为1944年在千岛群岛的501中队涂装,另外两幅是1944-1945年未经鉴别的单位的涂装
图13、14、15. 参加了塞班岛作战的第651、652中队的照片
图16. 模型彩绘:陆地作战的特二式内火艇,可能是描绘塞班岛作战期间的状态
“特二式内火艇”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战场上。由于生产日期相对较早,特二式参加的战斗相对较多,且留下了比较多的实战照片。
特二型内火艇首次参加的较大规模战斗是在塞班岛,此地是日本陆海军共同防守区域,日本海军安排了一支横须贺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总数约1500名陆战队员,其中700人去了新大不列颠岛),拥有10辆九五式轻战车和3辆特二式内火艇,指挥官唐岛辰男中佐(Karashima),他们部属在塞班岛中西部山区。为了配合陆军对登陆美军的自杀性反击,海军横须贺第1特别陆战队也使用内火艇在美军登陆滩头的背后展开了反登陆的逆袭,但因为兵器和兵力的差距都过大,全部的内火艇均被击毁并留下了一堆残骸照片。
图17. 塞班岛上的战争遗迹,一辆特二式内火艇,有意思的是后部储水箱仍未卸载,并且加装了一具双联装的防空炮,这显然是第651、652中队的残留物
“特二式内火艇”参加的另外一场较大规模战斗是菲律宾战役期间。由于美军大规模登陆了莱特岛并将岛上的日本陆军压缩到极限。为了配合岛上的陆军发起决战,日本海军不但组织了规模空气绝后的反登陆舰队,还编成了一支“伊东海军特别陆战队”,指挥官是伊东德夫海军大尉。这个特别陆战队编有4个内火艇中队(相当于连)和一个火箭炮中队,几乎包含了当时日本海军已经生产出来的大部分“特二式内火艇”。
图18、19. 参加了莱特岛反击战的第651/652中队的特二式内火艇搭载在特型登陆艇上航渡的照片
图20. 被摧毁的一辆特二式内火艇,车体后部带有明显的中队编号651和海军军锚,还可以清晰看到两个巨大的金属螺旋桨
1944年9月12日,伊东大队奉命开赴菲律宾战场。第一波乘“铁洋丸”和“东凉丸”前往,在菲律宾海域遭美军潜艇攻击,连车带船全部报销。第二波乘二等运输舰前往,在吕宋岛附近遭美机攻击而损失惨重,少数“特二式内火艇”登陆后被当作固定火炮使用,和美军激烈交火,双方互有伤亡,而日本的内火艇也所剩无几。残余的内火艇在伊东的率领下转战莱特岛,遭到全歼,被俘的少量内火艇成了美军的战利品,后来又成为珍贵的战争文物。
除了塞班岛和莱特岛的两次成规模参战外,特二型内火艇还曾被部署到包括南太平洋重镇拉包尔在内的若干太平洋岛屿上,由于拉包尔被盟军“蛙跳”战术跳过,此地的日军在战争结束后向接管此地的澳军投降,并留下了若干测试时拍摄的照片。
图21、22. 在拉包尔被盟军缴获并进行测试中的特二式内火艇,这里显然是准备下水进行泅渡测试,可以看到后浮箱下方的两具螺旋桨
特二式内火艇资料:
服役年代:1942年
地面行驶配置重量:9.15吨
水上行驶配置重量:12.5吨
陆上行驶速度:37 公里/小时
水上行驶速度:9.5公里/小时
续航距离:140 公里
发动机:110马力 4冲程6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装甲厚度:6-12 毫米
装甲类型:海军车辆用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车上武器:一式37毫米战车炮 × 1 ,7.7毫米重机枪 × 1
乘员: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