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 21 福州鱼丸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null

鱼丸,汆水丸、鱼蛋……都是鱼肉做皮料,猪肉做馅料制成的丸子,对它们最形象的称呼是“鱼包肉”。

在富产鱼类的南方,鱼丸是常见的加工食品,是为了使得极易腐败的鱼肉延长保质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抚州、湖北咸宁的嘉鱼都出鱼丸,名气也不小。更常见的当然在沿海,从两广到福建,各地都有挂着城市名号的鱼丸,潮州鱼丸、厦门鱼丸、港式鱼蛋等等。这其中最有名的,还是福州鱼丸。

其实早期的福州鱼丸并不产于福州,而是在连江县。因为福州中心城区并不靠海,只出产淡水鱼。连江县紧挨着福州,在闽江口的北岸,最大的产业就是海洋捕捞。因此,连江出鱼丸,福州人吃鱼丸。

null

摄于三坊七巷博物馆

任何一种传统食品都有其内在的风土因素,百姓能够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价易获取的本地食材,福州鱼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鱼丸必然使用经济价值低且体型较大的鱼种,在淡水的草鱼、鲢鱼,海边则是鲨鱼、鳗鱼(以前并不值钱)等。以鲨鱼(鲛鱼)为例,这种鱼个头大,一般人家一顿也吃不完,腥气重,肉质纤维粗,即使晒成鱼干也不值钱。现如今有渔船专门为中国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捞鲨鱼,捕获后切下鱼翅(背脊)就将血淋淋的鲨鱼丢回海里,鲨鱼肉进冰库经济价值太低。

然而,这种大块鱼肉却很好加工处理,切割下来,剁成鱼糜,粗纤维被破坏,加入调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鱼糜粘结上劲却不板结(这也是番薯粉的特点)。再以此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调成重口味的猪肉馅,过水汆熟。

null

博物馆中的泥塑

于是,鱼丸中重酱的肉馅的油脂向外渗入鱼肉,鲨鱼的腥气散入汤水中,留下鱼肉的鲜。本是最不值钱的鲨鱼肉就这么华丽变身,成了既晶莹又水嫩的白白净净的鱼丸,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大块鱼肉得以切分销售,在南方炎热天气中得以更长时间保质(因此北方没有鱼丸),能够从海边生产地连江送到府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条件),从而成为百姓们可以廉价获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国的南方沿海,鱼丸是个精彩的发明,或者说,这是个高明的商业生产技术。

null

福州鱼丸名气更大,未必是它的口味如何独特,而在于它是福州人最显著的饮食基因。去过沿海的很多城市,也都有出名的鱼丸,却没有哪儿如福州人这般热爱鱼丸。

在福州,小巷里、居民区、菜场旁,鱼丸店随处可见,就像是东北的馒头店。这些店铺也是一个模样,窄窄的门面,玻璃柜台,一家人在里面忙碌着,热气腾腾,大大小小的铝盆铝锅中堆满了大小不一的雪白的鱼丸,有鲨鱼的,有鳗鱼的,有淡水鱼的。人们下班路过,在窗口指点一下,这边就称好了鱼丸,倒入塑料袋,买鱼丸的接过来,交钱,点点头,拎走回家,不用更多的言语。鱼丸店,就是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null

店铺里面几张小桌子,配长条椅。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两个客人。他们面前只有一只碗,一个调羹,白净的瓷碗中是鲜汤,碧绿的葱花漂浮在雪白的鱼丸间。舀起来喝一口,淡了,加点生抽,觉得不够鲜,点些许鱼露,那是闽菜特有的调料,用小鱼虾腌制发酵而成,也叫鱼酱油。调料就这么多,鱼丸店就是这么简单。

null

我看着鱼丸店最靠里的桌旁坐着的位中年男人,穿着整齐,手提包放在一旁。他只是看着迎面的空墙,面无表情地轻轻舀起鱼丸,缓缓送入嘴里,慢慢咀嚼,好一会儿,再舀起另一只。男人坐得直挺挺的。这一刻,让漫游在外的我深感怅然。

null

去过福州,你才能懂得什么是鱼丸,看看上面的图片,鱼丸上有捏鱼丸的人留下的掌纹。与之相比,内地超市里那些冻在冰柜里的货色,无论什么价钱,都是淀粉团。

后记:

前文曾经提到,撰写本系列的原因之一因为清理这些年旅游的的照片。然而,写吃的最大的动力却是因为节食。换了工作岗位,从站讲台变成坐板凳,天天吃食堂,眼看着自己肚子发胀,就只能减肥。减肥的方法除了运动就是饿,如何使自己更饿?那就是写吃的,越写越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