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之争:正本清源,名正言顺

提要

“武陵源”在野史逸闻和文人作品中也多有说道。早在南北朝时期任昉编著的《述异记》就记有“桃李源”的传说;至东晋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诗》;李白走天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王维更有一个田园梦,“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王安石“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作武陵源”。还有尚健在的老顽童黄永玉先生,以及与“武陵源”命名、题名有关的邓小平、胡耀邦。他们都是桃花源的形象代言人。

人在世间走,却想世外事。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作者:李伊忠

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横卧着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盘踞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境内峰峦奇秀,沟壑纵横,幽邃神秘,气势磅礴。此即武陵山脉。何以称之“武陵”?《说文解字》云:“止戈为武,高平曰陵。”武陵山脉一道道山峦,一条条沟壑,如同天然的攻防工事,适应驻军演武,而且武陵大山的海拔在千米以上,总体形态呈现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以“武陵”名之可谓十分之贴切。历史上,武陵大山的“蛮”民,为了守卫家园,素来尚武成习,亦期冀“以武止武”。

武陵源,位于武陵大山东北部。其命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对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索溪峪在内的风景区的统一称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武陵源还分属于原大庸、慈利、桑植等三县。这块占地398平方公里的自然风光奇崛而秀美的处女地被发现后,因其独特的景观,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中外游客趋之若鹜。在此情况下,各县先后组织旅游开发。由于历史上这片土地地处偏远,又属石英砂岩地貌,适合耕种的地方微乎其微,加之人烟十分稀少,即使邻近地界划分并不明确,也不致引起纠纷,可一旦开发起旅游来,那就是寸土寸金。邻近乡民为争地盘,不惜动用绳索、棍棒、刀斧、猎枪和炸药。

不断的纷争、械斗,给各县和当地群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已经到了问题不解决不行的地步。问题自下而上,层层反映,引起地州和湖南省、中央的高度重视。1984年,中央和省里形成统一意见,定下了“三分一统”的战略决策。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薄贵先,恰好在索溪峪与前来旅游观光的著名画家黄永玉邂逅,薄贵先当时正主持索溪峪专家村宾馆的设计建设工作。经过交流,黄永玉先生十分赞同中央和省里的“三分一统”决策。

由于黄永玉先生是湘西人,对湘西的人文历史、山川地理特别熟悉,薄贵先副秘书长与省府相关领导协商后,便将“三合一”后的实体命名交给了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先生回京后,查找了许多典籍资料,经过反复推敲,认为“武陵源”三个字是再恰当不过了。他认为“武陵源”其内涵丰厚:一是明确了地理方位,标明其位于武陵大山之中;二是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历史上这块土地在汉代属武陵郡,民国时属武陵道。

“武陵源”在野史逸闻和文人作品中也多有说道。晋代陶渊明在江西当彭泽令时,听闻武陵山中有一“桃李源”的传说——按其后南北朝时期的江苏太守任昉编著的《述异记》中记载:“武陵源在吴中,山无他木,遍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源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末丧乱,吴中人于此避难,皆得仙”,那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仙境桃花源,就应源自于这个民间传说。

基于这些个传说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桃花源记》的影响,世人普遍认为:武陵山中有个仙境所在,那里是修身养性的绝妙之处。故在后世的诸多文人雅士诸多作品中便屡屡出现“武陵源”的字样。唐代,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中,表白自己欲“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王维在《桃源行》里有“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句。

王安石在《即事》中也咏出“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的文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作武陵源”。。。。。。这一个个“武陵源”,于途穷者以归宿,于遁世者以宁静,于俗夫们以洗涤,真乃世间“琳宫”,满是洁净、甘淳、闲适、幽雅,是举世向往的不二佳境。三是“武陵源”三字,切合这块地方的地质、风貌。这里山峰奇崛挺拔,云壑密布,洞穴幽深,水流清澈。四是充满仙气、诗意。这里,到处云雾缭绕,奇花闪烁,古树参天,空气清新,鸟语喧阗。。。。。。可真是仙气飘渺,诗性浓郁。

黄永玉先生将此命名交给薄贵先副秘书长后,由其转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并上报中央。报告经由王震呈邓小平同志,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许。1985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笔题写“武陵源”三个大字。

1985年3月25日,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加快武陵源风景区建设的报告》中,武陵源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上。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武陵源”从此成为湘西北石英砂岩风景区和县级行政管理区的名称。

弦外之音:

C调:防止唱衰武陵源!

我们的景区最初因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而出名,后又因为胡耀邦同志来后给我们题名“武陵源”而统一。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个相连、同一类型、分属三个县的景区,因此统一叫“武陵源风景名胜景区”。再后,1988年成立大庸市、建武陵源区。1992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又将此地貌命名为张家界地貌。我认为,我们景区的本质是张家界地貌(世界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我们的品牌是世界自然遗产,因此我们成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我们做景区旅游,发展地方经济,就是要彰显我们景区(武陵源)的核心价值,彰显他的核心竞争力,用好他的金字招牌——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地貌。

武陵源景区的“张家界地貌”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地貌,美若仙境,被誉为“扩大了的盆景,缩小了的仙境”,与泰山、黄山、峨眉山等名山大川虽不出于同一时代,但因为他的“幽、野、奇、秀、险”的特色,在短短的40年内后发赶超,后来居上,享誉海外、闻名于世。

现在争论景区叫什么名称已没有什么必要。

武陵源景区的叫法有他的历史过程,有他的历史内涵,有他的历史意义!

武陵源就是武陵源。是张家界的武陵源!湖南的武陵源!中国的武陵源!世界也只有一个这样的武陵源!自然、清新、美丽、独一无二的武陵源!

游客的一头雾水,是因为我们说得不够,说得不清。可能也是我们争论太多。

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做得还不好。

防止唱衰武陵源!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协原主席 向绪杰

F调:欲成事,先正名

听闻武陵源核心景区要改名。为什么要改名?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改名,还是人的想法在作祟,想要事成。

成什么事?说到底,改名,是为了更大的名。

早讲过,这个世界只要一天有人,它就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观念的世界。观念的世界,只会对人产生意义,脱开了语言、人群、社会,不说观念无意义,观念不存在了。

但反过来看看现实,又正是人与人之间在观念上的流通、交融、对抗,才真实地让世界生出一番新的、此前从没出现过的景观——枪炮、钢铁、细菌。

作为张家界人,我果然是希望她的名声可以叫响全世界,哪管什么名正言顺,能呼风唤雨的名字就是好名字。

但要说作为一名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无所谓关心。今天这个名字,明天那个名字,不会影响那些山柱子再站个三亿八千万年。

——长沙创辉达设计 唐嘉诚

G调:挖掘并强化“武陵源”IP

武陵源,除了绝美的自然景观,使人联想到“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开篇。陶渊明是武陵源天然的形象代言人。只不过随着近年常德、酉阳、贵州、韩国等都在抢夺“桃花源”这个主题,致使淡化了武陵源的文化主题意识。

武陵源的问题不在于更名,而在于如何挖掘并强化“武陵源”IP背后强大的休闲度假产品,须进一步托举起“武陵源”这个早已驰名中外的景区。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委会专家,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城科院旅游总规划师 马牧青

编者:

武陵源是武陵山脉之根,武陵文化之源,且系中央领导题名的地域行政区划正名。武陵源是王唯“物外起田园”的至高境界,是另外一道世外桃源,是中国的“乌托邦”,其精神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传导博大精深。

张家界起初是张家界林场、张家界村的名称,充其量不过是武陵源区的“孙子”,但后来孙子上位,成为武陵源的老爹,现在许多人只记得“张家界”这个闪亮的孙子名了。

武陵源核心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官方称谓,一个名称的形成既已获得官方认可,当下更须强化民间认同,名只可扬,不可废。

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是武陵源目前获得的认证与桂冠。

武陵源景区名众说纷纭,武陵源行政名坚如磐石。

无论行政,抑或景区,武陵源,值得再叫3亿8千万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