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拍、女人演的电影,怎么就“直男癌”了?

null

null

null

围绕《送我上青云》展开的争议还没消停。

褒贬不一的口碑下,讨论的重心落在了女性电影的界定上。

上周,橙雨伞刊载的一篇影评更是尖锐地把《青云》批评为“让女人蒙羞”,认为这根本不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

null

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青云》没有对影片中的性骚扰、刻板印象等行为进行足够的批判/反抗,还把女主的自强建立在对其他女性的贬低上;在性和爱情的情节中,女性的主导性不够。

作者认为,这部电影“强化了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人物没有任何实质成长”。

诚然,《青云》是一部对性别问题批判得比较浅的电影。但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选择了一个相当片面的视角来理解电影。

TA的心里似乎有一张“女权主义行为量表”

没有团结其他女性,扣一分;女性自慰优于异性恋性爱,加一分;同情一个有强奸企图的人,扣一分。

null

TA似乎想要在电影中找到一位如“惊奇队长”般足够刚强不羁的女主角,希望这个女主角和她身边的人能满足每一种“女权标准”,否则就应该受到明确的批判。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无意去树立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典范,性别问题也不是盛男遇到的全部困境。

电影更想展示的,是一个内心特立独行、却无法摆脱外界影响的女性。

批评盛男觉悟不高、抗争无力、言行不一,恰恰与电影主题背道而驰了。

null

为什么盛男看起来“不够女权”?

盛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她要强,鲁莽,有点理想主义和浪漫情节,形单影只,相信个人凭借努力便可战胜困难。

电影开头,盛男还是一个有点俗套却不会有太多争议的“女权主义”女主角。但在结局,电影却和一些强调女性力量的电影分道扬镳。

盛男为自己的理想主义不断付出代价,她对爱情的浪漫想象迎来了一次彻底的破灭,突如其来的癌症更是把她推到了悬崖边。

面对重重困境,编剧没有表现女性如何获得力量攻克困难,而是选择让盛男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再和这个世界“刚”下去。

null

《蒙羞》的作者认为盛男没有成长,事实上她确实成长了,只不过常见的女性成长电影是从柔弱到坚强、从迷茫到坚定,但作为一个从电影开头就特别刚强的角色,盛男学会的反而是“释然”。

当然了,放弃在社会环境寻找突破,反而向内通过改变心态获得宁静,这种和解或者说妥协使得电影看起来有点鸡汤。

这部电影可能更想表现的是“理想丰满VS现实骨干”,而性别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对于性别不平等的展示/批判(包括“剩女”话题和对其他小女生的不屑等等),很多时候是为了表现盛男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

null

她不仅瞧不起小女生,还瞧不起四毛、李总、李父、梁美枝,可能还瞧不起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她歧视农村人、割裂女性共同体,而是她瞧不起所有遵循这个世界原有规则(金钱至上、实用主义、男尊女卑)的人,她觉得只有自己(还有人设崩塌前的文艺男)是特别的。

所以当盛男对圆周率男临别一吻,以及后来她接受和四毛的性爱时,她不是如同《蒙羞》作者所言的那样,作为女性对男性展现体贴和母性,也不是错误地应对约会强奸,而是她痛苦地意识到浪漫破灭,并开始理解四毛现实主义的价值观。

null

盛男为什么为何妥协?

在这个中产阶级冉冉升起,80后90后纷纷成年的时代,盛男的挣扎和妥协正是许多不羁青年步入社会时的缩影。

盛男拥有许多“现代化”的品质,但这些品质不但没有让她出人头地,反而使她在仍显传统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坚持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却经济拮据;

不依靠男人,但所有人都默认她还是需要男人的帮忙;

爱上了一个能够产生深刻共鸣的男人,却发现这个人已是有妇之夫;

对性非常坦诚,但她的坦诚却吓跑了四毛和文艺男。

null

她身上显示出一种错位,是理想和现实的错位,也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女人和她身处环境的错位。

尽管之前说,性别问题不是盛男遇到的全部困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的很多困难都受到了性别因素的影响——

除了卵巢癌之外,性别歧视使得她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她所表达的性需求也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盛男不幸和苦闷的来源有着强烈的女性特征,这些困难是在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里看不到的。比方说,男人的性挫败总是围绕对他雄性气质的打压,而女人的性挫败是受到传统道德的苛责。

从最初“相信个人的努力可以战胜一切”,到最后“祝愿有一股好风助我这朵柳絮飞上青云”,女奋斗者意识到了个人抗争的无力和局限,从某种意义上愉快地放弃了继续挣扎。

null

虚假的和解是悲哀的,但我们无法对她提出苛责,因为盛男的妥协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妥协。

这让我不禁想起著名脱口秀演员黄阿丽女士一句人生哲言:

“我不想lean in(向前一步),只想lay down(躺下来)。”

null

女性视角电影是什么样的?

回到开头,《青云》算不算一部女性视角电影?

有人说不算,理由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无关性别;其二,这部电影女权主义色彩不够浓,不够反叛,对性别问题的批判不够深入。

但又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女性电影呢?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中认为,女性电影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一类以女性生活为题材,以女性观众为目标群的电影,例如《BJ单身日记》、《律政俏佳人》乃至《小时代》。这些电影透露出女性观众的观影心态以及女性形象如何被展现。

null

图/《小时代》

第二层则强调是由女性拍摄的电影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默认女导演自带女权主义特征,不过由于她们风格、经历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她们拍出的影片和女权主义的流派本身一样五花八门,难以总结。

null

△曾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弹部队》,

由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拍摄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二波女权运动中,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在制造和延续性别不平等中起到的作用。

波伏娃有名言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性别来源于社会构建,来源于主流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再现。所以反过来,文化干预也具有了重塑女性和性别关系的能力。于是女权活动者们不再仅仅是要求权利,也开始了一种文化上的抗争。

女性电影的意义在于脱离了男性主导下主流电影语言对女性的凝视,让女性成为创作主体和取悦对象。

在这种女权主义理论看来,无论创作者是否有心,只要能把话筒交给女性,让她们来讲一讲她们想看什么样的电影,想拍什么样的电影,在她们眼中世界是怎样的,便天然带有了女性赋权的意义。

女性电影能够补足男性视角下的疏忽,创造更复杂丰满不套路的(女性)人物,展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或是重新重视起女性特质。

null

△《让娜·迪尔曼》

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

讲述了一位中年寡妇三天的日常生活

虽然出发点关于性别权利,但女性电影并不是总是在讲社会问题。

到了今天,随着更多的女性进入电影行业,女性观众越来越受到重视,性别平等(尤其在欧美)被广泛认可,“女性元素”越来越不只属于一类围绕“性别”展开的小众电影,而是和主流商业电影市场、各种类型片结合了起来,许多不由女性创作、不想讲女性生活、不仅以女性为受众的电影也将这种要素融入其中。

比如《降临》和《湮灭》这类女性作主角的科幻片,电影本身无关歧视,性别只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但它无疑展示了两位坚强能干的科技女性。

null

△电影《湮灭》

再者,为了符合时代的要求,迪士尼给真人版《阿拉丁》里的茉莉公主加了一首觉醒之歌。

不过,这种女性形象虽然反传统,有时却也显得讨巧和平庸了点。

《青云》不是一部很反叛的电影,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细腻地描绘了女性经验,呈现了盛男梁美枝两个复杂而真实的女性形象。

null

△梁美枝

当然,它本可以更加深刻地击中性别问题的要害,但仅仅把“女权主义行为准则”当作尺子来刻板地衡量这部电影的价值,无论对于电影还是女权主义都是有失偏颇的。

尽管缺点多多,但我仍愿意给予《青云》许多宽容。

因为,这样不刻板也不理想化地展现中国女性生活,又有幸能大规模公映的电影,还是太少了。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null

啖先且 

翻译专业在读,关注性别问题,

不想出远门,想在太阳系老老实实呆一辈子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