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中国区负责人兼集团董事 Ralf Brandstätter近日在德国接受了《商报》的专访,信息量极大。
文章写到,在“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ür China)的口号下, Ralf Brandstätter 早已开始推进本地化研发、显著降低成本,并打造专属中国的平台。迄今为止,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与本土电动车企小鹏等合作伙伴携手。但在未来,大众将更多地依靠自身资源。
以下是问答全文:
Brandstätter 先生,作为德国最大车企的中国区负责人,您掌握着全球最重要汽车市场的脉搏。请问:中国的价格战还会持续多久?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彻底失去理性。仅电动车领域就有 130 个品牌争夺市场份额,造成了巨大的价格压力。尽管创新能力强、增长迅速,但几乎所有纯电商都未能实现盈利,因此缺乏继续投资未来的资金。政府不得不加强干预,比如最近针对整车厂付款周期的监管。但短期内,我们看不到市场整合、价格回升的迹象。
大众官方仍坚持不参与价格战?
靠打折卖车会伤害品牌。我们把内燃机业务赚到的钱,不用于昂贵的销售补贴,而是有针对性地投入到转型之中。这意味着:更多本地研发、更高效的平台、更低的成本。
电动车市场份额仍在下滑,何时才能触底?
在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份额并不是我们的首要考量。2025 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过渡年,我们早有预期。从下半年开始,首批“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车型将上市;2026 和 2027 年,我们将推出约 30 款全新电动车型。我相信,届时销量将趋于稳定并恢复增长。
在欧洲,大众所有电动车都基于 MEB 平台——MEB 即“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在中国,MEB 是否已经过时?
MEB 仍将继续使用,我们会根据中国市场最新需求对其进行升级,例如采用更高效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全新的中国专属区域电子架构 CEA,今年底将首次搭载于一款 MEB 车型。之后,我们将逐步切换到全新本土平台。
具体计划是什么?
2026 年,我们将推出面向主流市场的“紧凑型主力平台”(CMP);2027 年,再推出“中国可扩展平台”(CSP),覆盖中高端细分市场。这些平台的成本效率显著提升,技术上完全对标中国竞争对手。
在 1.5 万欧元以下的高速增长细分市场,大众目前尚无电动车产品。
自 2019 年以来,我们在中国拥有入门级品牌捷达,正好覆盖这一价位。不过,捷达目前只生产燃油车。未来几年,我们将推动捷达全面电动化,首款电动车已与合作伙伴敲定。
这款车型何时上市?是否还会推出更多低价车型?
预计 2026 年上市。即便进入电动时代,捷达品牌仍将位于大众品牌之下,从而吸引新的客户群体,在快速增长的电动入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更多车型正在评估中。
借助新平台,大众希望重新深入价值链,而此前你们高度依赖合作伙伴。为何改变策略?
并非策略改变。大众的优势始终在于高效规模化地应用自有技术。借助“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过去两年我们大力推进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解决方案。
但你们最近不是接连签署合作协议吗?
合作是为了短期内提速的必要之举。合作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如今,在未来关键技术方面,我们已拥有自有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自主性。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 CEA(中国电子架构)为例,我们开发了大众集团首个区域电子架构,最初基于现有软件,与小鹏合作,最终形成了 1000 万行代码。如今,Cariad 中国正在此基础上独立开发更强大的第二代版本。
第二代架构何时推出?
第一代从今年开始投入使用,我们也决定将其推广到燃油车,以获得更大规模效应。2027 年起,第二代 CEA 将随基于新平台的车型上市,包括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与小鹏的合作未来将如何?
合作是长期的。我们将共同开发两款车型,在软件和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紧密协作。这些车型与小鹏自身的产品互补,不会直接竞争。
未来大众将更多地自主开发软件和车型,小鹏会乐意吗?
双方在这一项目之外仍有互惠合作。我们利用小鹏的软件能力,反过来,小鹏也能借助我们在质量和采购方面的专长。何小鹏和我定期会面,双方都愿意扩大合作领域。
目前大众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规模如何?
超过 90% 的投资来自中国本土利润。去年,两家主要合资企业共盈利 44 亿欧元,足以自我转型,不会给集团带来负担。只有结构性投资,比如我们位于合肥的新研发中心(投资 25 亿欧元),由集团直接投资,为商业模式转型奠定基础。
集团全球正在推进降本计划,中国区是否也会参与?
我们全面承担集团降本目标。集团总部 20% 的效率提升目标,我们今年就能实现,比计划提前一年。同时,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优化成本结构。新平台的物料成本将比现有平台降低 40%,中期目标是 50%。
那工厂方面呢?是否需要关闭产能?
我们长期规划产能。2019 年我们生产了 400 多万辆,去年约 300 万辆。中期来看,随着电动车增长,我们希望重新回到原有水平。此外,中国将更多地作为出口枢纽,面向亚洲和中东市场。现有产能已为此做好准备。
为何决定关闭南京工厂?
这是一个特例:该工厂位于市区,面积受限,难以改造为电动车工厂。我们将畅销车型帕萨特的生产转移至仪征工厂。
因此,为达成降本目标,你们无需再关闭其他工厂?
工厂成本并非关键,在单车 800 至 1000 欧元之间。但对于一辆售价 11 万元人民币的车型,物料成本不得超过 7.5 万元,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将中国作为出口枢纽是否风险过高?
我们仅面向对与中国合作持开放态度的市场出口,如东盟和中东,不涉及欧洲或北美。出口只是补充业务,而非替代。我们密切关注地缘政治动态。
中国研发的哪些技术将应用于欧洲?
我们有限地向欧洲供应部分技术,例如发动机和变速箱。但在软件和自动驾驶方面,我们明确区分两大技术体系:一套针对中国,一套针对欧美。在欧美,我们与美国电动车制造商 Rivian 合作;在中国,则与地平线、小鹏合作。同时,我们也努力将本土经验全球化。
从中国市场,集团可以学到什么?
速度。在中国,我们如今只需 24 至 30 个月就能开发出一款新车。大众品牌已将欧洲的研发周期从 48 个月缩短至 30 至 36 个月,这使我们在欧洲及其他地区更具竞争力。事实证明:在中国学到的经验,让全球大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