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鼎作品。 沈凤国 笔墨,画家的心迹。笔墨,中国画的精神。 一部中国画史,其实就是一部笔墨史,一部笔墨精神的历史。宋金鼎的艺术给我的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笔墨的精神性。峭拔,浑厚,清新,明快,风骨朗朗而又雍容沉静,这是宋金鼎笔墨精神的几个关键词。 他的笔墨特征主要是得一“厚”字
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后,近花甲之年,江寒汀、唐云、张大壮、陆抑非“海派四大名旦”再一次调动起了他的艺术探索和创作冲动。海派画家的色彩运用和以书入画令宋金鼎重新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的中国画,他们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探索新形式,尝试新技法,善于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
他们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突破了文人画理论所囿困的形式,适应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创造了清新、活泼、奔放自然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海派四大名旦”的造型、意境、笔墨、赋彩,都从形而上的层面深深启发了宋金鼎对中国画时代性的思索。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都让宋金鼎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中国画是一个在寻根中不断前行的过程,只有深追传统博采众家,然后才有资格谈论风格确立自我。尽管宋金鼎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画实践中取法画史上的众多名家,有京派,有海派,亦有岭南画派等。从审美气质上来说,接近花甲之年的宋金鼎在骨子里最接近于海派。
近年来,他特别专注于对海派的研究、学习、吸收和运用。而在此前,他的笔墨特征主要是得一“厚”字。现在,他对笔墨的追求是在原来厚字的基础上追求一个“淡”字,笔墨厚而明快,气息清新,淡而远,淡而深,淡而丰,似与不似之间,越读越有味道。
要对自己的心负责
艺术没有一统的技术标准,但艺术有自己的美学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美”,失去了这个标准,艺术就不可能成立。按照宋金鼎的理解,将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就是艺术的一种美,而且特别具备现代感,这就是艺术创新了。
艺术要么俗到极致,要么雅到极致;要么拙到极致,要么巧到极致。但任何一个极致都很难,任何一个极致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品质和美学难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画丰富多彩的美学特征。
宋金鼎的作品告诉我们,美不是单一的,美是多义的、立体的、变化的、丰富多彩而不断自我衍化的。回望千年国画史,恰恰是水墨之美的多义性,成就了水墨“创新”的可能性和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时代性。宋金鼎深谙笔墨之奥义,所以他要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之上,学习借鉴“海派四大名旦”,寻求笔墨新的可能性和美学的时代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宋金鼎多年以来笔墨精神发展前行的轨迹:由挺拔走向敦厚,再由敦厚走向灵动,笔墨表达的疆域性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变化更大了,可读性更强了,雅俗共赏了,在向外界传达出更多的艺术性的同时,其学术性也更加丰富了。对于一个中国画家来说,这是个好事情。但其中甘苦,唯画家自知。
由于中国画本身的传统性和文脉的继承性所决定,中国画的发展实在太难了,诸多名家巨擘有如高峰林立,每一次小的变化都是一次艰难的蜕变。但正是由于有着这样求丰富、求变化的自觉性,中国画才在师承中得以创新,在回归中得以前行,才具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些年,宋金鼎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物欲绑架,不为无谓的应酬而消耗自己,斗室即是他的大世界,宣纸上的生活才是他真实的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愈发真诚可观,没有媚俗和取悦的坏毛病。
和宋金鼎深交的人都了解他的秉性,性情豁达,真实淳朴,待人诚恳,谈笑间尽见爽朗气度。长相会说话,画会说话,长相如何,心就如何,画自然就如何,笔墨无欺,一张画挂在那里,画者的心迹表露无疑。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画家,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心负责。
有一颗不染的心,才会有不染的艺术。在这方面,宋金鼎有发言权,但他从不发言。多年的交往中,我比较了解他对中国画的理解。学术性是他的不懈追求,他常常说,需要学习的总是那么多,时间总是不够用,学着学着,不知不觉就老了,人要是能活一千岁该多好,那样也许才会有所成就。这就是他的状态。在当下,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宝贵。这也是他数十年来艺术不断突破不断前行的原因所在。
深谙“慢”之高贵
十几年前读宋金鼎的画,只觉得过瘾、解恨,他的线条老辣奔放而懂得控制,他的笔墨浑厚结实而通透,对水的驾驭、对水的性情之了解可谓深入,水与墨,在他那里焕发生机,含蓄而大胆。现在,他的作品平静中见抒情的力量,笔墨的生命层次丰富而清晰,像敦厚而又青春的脸,光彩照人,让观者有一种亲近感。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得其“慢”字而跳出大奖之门自成一家。
宋金鼎深谙“慢”之高贵,现在,他正在有意识地探求一种转换,从原来的厚重走向恬淡古雅。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艰难,但只要有科学的美学思想指导,也不是高不可攀。
经过数年的朝夕体会和深入实践,再读宋金鼎的画时,我明显感觉出他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和以前相比,显然就有了一种明亮畅快的感受,笔墨趋向恬淡古雅了,线条的内敛性更强了,从繁到简,由快到慢,从朴厚过渡到清淡,艺术更加纯然和自我,整体上走向了“收”和“藏”,令人心灵在沉静中感受到了别样的畅美。
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人的另一张脸,精神的脸,一切艺术语言都是画家心灵的表达。坦荡与执著,守望与坚守,独立而不随波逐流,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出来,所以才有恬淡古雅的笔墨精神,彰显着独立的人格特征。
于是,我们看到,他的墨牡丹、他的墨梅、他的墨荷、他的菊花、他的墨竹……不是精神贵族的自娱自乐,亦非酸腐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回归到生命本体、艺术本体,散发着大自然与艺术持久的芬芳,让人感受到笔墨的生命之美,为人生带来希望。
宋金鼎正是这样践行他现在的绘画美学:造型准、笔墨厚,色彩清新,人见人爱,给心灵带来审美愉悦,给人生带来生活希望。其实,宋金鼎早年已这样对自己做了这样的定位,只是那时候还不太成熟,历了数十年的笔墨历练,如今,火候到了。
再读宋金鼎的画,简约与古淡中传达出更深奥却更自然更真实的信息,表现了“人”与“物”以及“笔墨”之间的关系:人与万物齐一,笔墨只是人与世界、人与天地万物甚至是宇宙产生关系实现自我关照的一种载体,如何将这种终极关怀通过笔墨表达出来,才是中国艺术最高、最朴素的境界。中国艺术的最高、最朴素的境界是以少胜多、以静胜动、以简胜繁、以拙胜巧,归根为一个“慢”字。快,不是中国哲学所推重的,中国哲学推重慢。慢是一种不会讨巧的艺术境界。快,往往流于草率与浅薄。
一个好的中国画家,他最终一定是走向慢的。宋金鼎画风的转变,正说明他的心灵世界归于少、静、简之变化,是多年来艺术修行走向“慢”的结果。
责任编辑: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