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码 鲥 鱼

刀鱼、河豚、鲥鱼,号称“长江三鲜”,这三种鱼,主要生活区域是近海,产卵季节洄游到淡水,然后又回归大海。因味道极鲜,被人惦记了千百年,加上环境污染,江河筑坝,这些洄游鱼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尤其是鲥鱼,已经几乎被宣布绝种。几天前回了几趟汕头,到餐厅吃饭,鲥鱼赫然在明档摆着,价格极为低廉,姐夫说,这个季节,这玩意我们潮汕多得很,你要多少我给你寄。今天,姐夫寄来满满一箱,好几斤,虽然个头不大,但胜在极鲜,银白色的鱼鳞闪闪发亮,于是呼朋唤友,一顿狂吃,大家同时实现了吃鲥鱼自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鲥鱼,给鲥鱼解码。

中国鲥鱼还有吗?

鲥鱼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饵料,其中又以挠足类、虾类和硅藻为主。因每年春末夏初准时洄游,极为守时,故得名“鲥鱼”。鲥鱼在海洋中生活2~3年后,溯河到淡水中繁殖,幼鱼在江湖内生长,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发育成长。鲥鱼洄游路线主要有三条,分别是珠江、长江和钱塘江。进入珠江的鲥鱼,渔汛期最早,在每年的4月上旬溯河洄游进珠江口,经西江,最后进入黔江,在广东肇庆至广西黔江处产卵;进入长江口的鲥鱼,于每年4月下旬到达长江口,又分2支上溯,一支上溯至鄱阳湖及赣江处产卵,另一支上溯至湘江的长沙至株州和宜昌以下的长江干流处产卵;进入钱塘江的鲥鱼,一般在5月中旬,然后上溯至富春江产卵。

▲ 苦瓜炆鲥鱼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很少见到珠江的鲥鱼了,鲥鱼,广东人叫三黎鱼,最后一次被证实有珠江三黎出没的消息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几乎是同一时间,钱塘江和长江的鲥鱼也都消失了。而富春江流域的鲥鱼资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已经陷入枯竭,在安徽境内长江流域的鲥鱼主产区,有人在1994年意外捕捞到了一条两斤的鲥鱼,这已经是最后的记录。如此算来,鲥鱼已消失近30年,如今市面上的所谓“鲥鱼”,都只是中国鲥鱼的替代品,它们多数都是来自美洲的西鲱和来自东南亚的长尾鲥。好消息是,江阴一带已经成功繁殖了来自美国的鲥鱼——西鲱鱼。它与长江鲥鱼在外形上、口味上差别极小,二者DHA的营养价值也惊人相似,不过价格也不便宜。申港三鲜公司早在2003年就引进了大批美洲鲥鱼进行孵化养殖,经过多年的技术经验累积,现在养殖已取得成功并规模化,虽然美洲鲥鱼与中国鲥鱼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同属一个亚科,不同属的两种生物,在分类上十分接近。科学家考证,说这是因为在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未分离时,它们同在一个大陆的淡水中生活,美亚大陆断裂后,才骨肉分离,实际上是同宗同祖。

▲ 酸梅蒸鲥鱼

但也有漏网之鱼,就是生活在潮汕海域的鲥鱼,潮汕人称为“杉犁”,它们洄游到榕江和韩江产卵,长大后又回归大海。由于这种鱼刺太多,并不受潮汕人待见,因此得以幸存。不过,由于过度捕捞,近海鱼类资源也日益沽竭,我小时候还见过二、三斤一条的“杉犁”,现在已经很少见,这次见到的是三两左右的,小虽小,但味道仍然绝香,嫩滑依旧。

鲥鱼,是什么味道?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机会品尝到鲥鱼,所谓“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尝一尝”,鲥鱼究竟是啥味道,无法亲自感知,那就看看别人的描述,想象一下吧。但即便是文字记述,也抽象得很,语焉不详。大吃货苏东坡曾有诗曰:“芽姜紫醋炙银鱼, 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 此中风味胜莼鲈。”这里说的“银鱼”,就是鲥鱼,什么味?比莼菜鲈鱼好吃!这等于没讲。倒是不讲究吃喝的王安石说出了点道道:“鲥鱼出网蔽江渚, 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说出了鲥鱼的一个特点:肥!吴自牧在《梦粱录》里写道:“鲥,六和塔江边生,极鲜腴而肥。”六和塔在钱塘江边,吴自牧说的是钱塘江鲥鱼,鲜腴而肥,而且加了个“极”来形容,这很恰当。

▲ 蒸腌鲥鱼

鲥鱼属鲱鱼这一科,鲱科鱼组群有50多个品种,都富含脂肪,每100g鱼就含13.8 g脂肪。鲱鱼科保鲜比其它鱼类难,一不太新鲜就更容易发臭,那是鱼油中DHA和EPA容易氧化,产生的醛酮类物质而带来的不愉悦风味。明朝浙江学霸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就说了一个故事,“鲜鲥则以五月十五进鲜于孝陵船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然实不用冰,惟折干而行,其鱼皆臭秽不可向迩。”五月十五发船,六月末到京,走了一个多月,又不是到处到有冰,到了京城,鲥鱼变成了臭鱼。这怎么吃啊!“贵珰辈杂调鸡豕笋葅以乱其气”,珰指太监,他们用鸡肉猪肉竹笋一起烹饪,这样臭味好像还可接受。“有一守备大珰,新赴南任,夏月忽呼庖人责以馔无鲜鲥鱼。庖人以每顿必进为言。珰怒不信,索至谛视之”,有一个太监到南方任守备,夏天正是吃鲥鱼的季节,骂厨师说怎么不上鲥鱼?厨师说每天都有啊!太监让厨师端上来看,这下尴尬了,说了句“其状颇似,但何以不臭腐耶?”吃的臭鲥鱼多了,以为鲥鱼就是臭的!

▲ 《万历野获编》

鲥鱼多脂,而且连鱼鳞也含脂肪,所以吃鲥鱼时不去鳞,李时珍就曾提到:“鲥,形秀而扁,微似鲂而长,白色如银,肉中多细刺如毛,其子甚细腻。故何景明称其银鳞细骨,彭渊材恨其美而多刺也。大者不过三尺,腹下有三角硬鳞如甲,其肪亦在鳞甲中,自甚惜之。”美食家沈宏非说:“鲥鱼之鲜美不仅在鳞,而且是一直鲜到骨子里去的,也就是说,鲥鱼的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吮吸。”民国大吃货唐鲁孙在《春江水涨刀鱼肥》中说:“鲥鱼之妙,妙在附鳞之肉,蕴有油膏。这部分鱼肉确极腴美,可是其他部位的鱼肉则粗糙滞涩,别无可取之处。”他这是为了表扬刀鱼,故意贬低鲥鱼,不够客观。有人说品尝长江鲥鱼讲究“三吃、三味、三营养”。新鲜长江鲥鱼口感丰富,三层滋味,层层不同,且每一层都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第一层鱼鳞闪闪发光,轻轻咀嚼,滑嫩得很,富含胶原蛋白,想想传说中对皮肤的好处,美感油然而生;第二层是鱼鳞下面的灰色肉质层,这是肌凝蛋白,负责长时间用力,口感绵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第三层为白色鱼肉,这是肌动蛋白,负责瞬间发力,鱼肉细腻且蛋白质丰富。

▲ 唐鲁孙

鲥鱼为近海和江河鱼类,虽然洄游路程不短,但无需在茫茫大海中长途奔袭,所以不需要长出一身厚实的肌肉,细腻就是它的特点,人的味觉对细腻的食物情有独钟,这是小分子食物与味蕾温柔的接触,人类对于温柔,基本只有缴械投降的份,而且,小分子容易被味蕾捕捉得到。

鲥鱼多刺,人生之恨?

张爱玲在她研究《红楼梦》的专著《红楼梦魇》中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这被奉为比喻世事难全的经典。张爱玲记错了,古人说的不是人生三大恨事,而是五大恨事,典出宋人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渊材迂阔好怪……又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家让他说详细点,他装深沉一会才说:‘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这个叫彭渊材的人,平生奇谈怪论颇多,他还留下一个成语“鹤亦败德”,说鹤是胎生的,并不产蛋。刚说完,管家就来上报,说家里的鹤刚生了蛋,他尴尬地说“鹤亦败德”,成为笑谈,可以说是“年轻人不讲武德”的开山鼻祖。但他说的人生五大恨,还是有他独到之处的。鲥鱼多刺、金橘太酸、莼菜偏冷、海棠不香,都对,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文章名扬天下,诗词也不错,但与他的文章相比,确实逊色一些,所以说曾子固不能诗,也大概说得过去。世间美好的事,总有些许不如意。古人叹鲥鱼多刺,我们现代人连鲥鱼都难吃上一口,当然,这种结果,是人类不懂珍惜造成的。

▲ 《冷斋夜话》

鲥鱼多刺,这是多数淡水鱼和近海鱼的共性,扁平的身材,自然没有粗壮的骨骼,要撑起它们的身体,又细又密的肌间刺就是最好的选择,再说了,鲥鱼没有长得又好吃又容易吃的义务,否则早就被灭门了。

▲ 鲥鱼多刺

鲥鱼的骨头,随着它的生理周期会在软硬之间转化,产卵前的鲥鱼,肥美且软骨,产卵后的鲥鱼,则要逊色一些,骨头也变得硬了起来。这是怀孕导致骨质疏松,表现出来就是骨头软,产后拚命补钙,骨头因此变硬。这个骨头,只能吮不能吃,软和硬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人的味觉不喜欢坚硬的食物,向大脑发出了“我不喜欢”的信号。看来,做人也要与鲥鱼一样,身段柔软,方讨人喜欢。

鲥鱼,该怎么做?

▲ 《调鼎集》

鲥鱼的吃法,基本分为两派:江浙一带的细腻派和广东的豪放派。大吃货袁枚属于细腻派,他说“鲥鱼用密酒蒸食,如治刀鱼之法便佳。或竟用油煎,加清酱、酒酿亦佳。万不可切成碎块,加鸡汤煮。或去其背,专取肚皮,则真味全失矣。”他推崇的做法是用密酒煮食,或用油煎,加上清酱、酒酿,味道也不错。他反对切块加鸡汤煮,怕鲥鱼骨多,去背骨取鱼腹的做法,他给了差评,说真味全失。在袁枚之后的《调鼎集·鲥鱼》卷五江鲜部说:“以枇杷叶裹蒸,其刺多附叶上。剖去肠,拭血水,勿去鳞,其鲜在鳞,以供剔去可也。”不去鳞是对的,但说以枇杷叶裹蒸,刺就附着在叶上,这纯属胡说八道。具体做法上,除了抄袁枚的做法,也说了好几种煮法,计有煮鲥鱼:洗净,腹内入脂油丁二两、姜数片,河水煮,水不可宽,将熟加滚肉油汤一碗烂少顷,蘸酱油;蒸鲥鱼:用鲜汤(或鸡汤,虾汤,香蕈、菌子各汤,不用水),配火腿、肥肉、鲜笋各丝,姜汁、盐、酒蒸。又,花椒、洋糖、脂油同研,加葱、酒,锡镟蒸;红煎鲥鱼:切大块,麻油、酒、酱拌少顷,下脂油煎深黄色,酱油、葱姜汁烹(采石江亦产时鱼。姑熟风俗配苋菜焖,亦有别味); 淡煎鲥鱼:切段,用飞盐少许,脂油煎,将熟入酒娘烧干。又,火腿片、脍鱼肚皮;鲥鱼圆:脸绿鸡圆(凡攒团宜加肉臊及酒膏易发而松。)鲥鱼中段去刺,入蛋清、豆粉(加作料)刮圆。又,以鸡脯刮绒,入莴苣叶汁(或绿色)蛋清、豆粉(加作料),圆成配笋片、鸡汤脍;鲥鱼豆腐:鲜时鱼熬出汁拌豆腐,酱蒸熟为付,加作料脍。又,鲥鱼撕碎,烂豆腐;醉鲥鱼:剖,用布拭干(勿见水)切块,入白酒糟坛,(白酒糖糟须入腊月做成,每糟十斤,用盐四十斤,拌匀装坛封固,俟有时鱼上市,入坛醉之)酒、盐盖面,泥封,临用时蒸之;糟鲥鱼:切大块,每鱼一斤,用盐三两,腌过用大石压干,又用白酒洗净,入老酒浸四、五日(始终勿见水)再用陈糟拌匀入坛,面上加麻油二杯、烧酒一杯泥封,阅三月可用;煨三鱼:糟时鱼肚皮(去刺同下),配白鱼肚皮、鲞鱼肚皮,同下鸡汤,加火腿、冬笋俱切小簿皮煨;鲥鱼脍索面:鱼略腌,拌白酒糟,煮熟切块,配火腿片、鲜汁、索面、姜汁脍。此外还有鲥鱼羹,只是没说具体做法。

▲ 拍姜蒸鲥鱼

广东人吃鲥鱼,生猛粗犷得很。番禺人屈大均在广东百科全书《广东新语》说:“顺德甘竹滩,鲥鱼最美。鲥于夏,其味皆美”,怎么做?“鱼生以鲥鱼为美,他鱼次之。”居然是吃鲥鱼刺身!那时候的师傅,刀工应该不逊于扬州师傅,否则满口肌间刺,如何生吃?粤菜师傅烹饪鲥鱼,喜欢用苦瓜炆,潮汕师傅煮鲥鱼,用酸梅汁和咸鱼叶蒸鲥鱼,这两种做法,都是给鲥鱼做减法:让人赞不绝口的“极鲜腴而肥”的鲥鱼,在广东人看来,却是缺点,必须用苦瓜的苦和酸梅咸菜的酸来中和,什么连鳞吃,在广东人看来,都是矫情!营养普遍过剩年代,谁还缺脂肪?

▲ 盐油蒸鲥鱼

人的口味偏好,就是这么不一样,“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在美食面前,真难有一个标准。不强求一致,允许多元,如此,这个世界,方才精彩。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