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给予充分重视,医院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一、体制建设
经过艰苦的拓荒创业,建国初期(图为早期医院大门),红会医院已初具规模。医院机构设置分为医务和事务两部分。医务部设有:内科(附小儿科)、外、五官科(附耳鼻喉科、牙科)、眼科、皮花科、妇产科、手术室、X光室、泌尿科、肺痨科、花柳科、妇科、病理检验室、调剂室、药库、候产室、敷料室、婴儿室、护士值日室等。事务部设有:庶务、出纳、会计、挂号、收费、住院等。共有房屋210余间,病床80张(分头等、二等、三等)。有医师17人,护士21人,助产士2人,药师3人,调剂3人,病理检验员4人,练习生4人,事务员8人,管理员2人,工友26人。日门诊量200人次。
1949年5月20日,古城西安解放。我党随即派周希仁同志负责接管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1950年,由代院长刘印初负责医院工作,副院长王仲符协助院长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进行了改组。
1951年1月,中国红十字总会决定,由西安市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协商讨论,选出由7人组成的常务理事,成立新的理事会,推选张峰伯为会长,张归仁、贾友三、杨叔吉为副会长,正式改组了中国红十字会西京分会医院为中国红十字西安市分会医院(图为红十字会发给本院的大印批复),并且将红十字会与医院分离。还先后投资12万元,新建医院门诊大楼,用1万元购置药品与医疗器械。红十字总会又拨款8万元,修建平房40间,增加了病床,新建了教学楼,将原护士学校,改办为卫生学校,增加班级和专业。
1954年,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指示,将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移交西安市卫生局领导。当年,上级拨款12亿多元,用于修建病房,职工宿舍及购置医疗设备(图为当年的病房)。病房由建国初80张,扩充为160张,职工人数增加为260余名。由于医院条件的极大改善,1955年,红会医院被西安市政府授予“西安市甲等卫生模范单位”。
二、业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医院的医疗业务得到快速提高。1954年10月,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各种业务学习。医师主要学习巴甫洛夫学说;护理人员学习护病学、药物学及人体解剖学;药剂人员学习化学;检验员学实验诊断学。 举办全院学术报告会,病历讨论会。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中华医学会各分科学会各项学术活动。
1960年至1963年,本院重点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外科以科主任为首,成立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治疗研究小组,对针灸治疗十二指肠穿孔机理研究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全省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先后有西安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及外省40多个医疗单位来本院参观学习。外科还开展了脑外科、泌尿科、骨科业务。(图为本院这个时期收治的兔唇患者手术前后照片)
眼科能进行各种复杂内眼手术。放射科开展断层摄影、静脉造影等33种特殊造影检查,市卫生局在本院举办放射学习班(图为姚安晋主任与西安市卫生局放射学习班学员合影)。妇产科开展子宫广泛切除,对闭经和子宫脱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内科开展了心电图、胃镜检查,对浮肿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用新技术超声波对肝炎诊断研究,摸索出肝炎的波形,经2700例观察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2.5%。还总结了王浆疗法临床100例,疗效观察蜂毒疗法临床600例及穴位注射治疗浮肿病230例,有3篇论文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养蜂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交流。超声波对胆道蛔虫诊断的临床观察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参加了在上海和北京召开的超声波及应用声学学术会。
三、社会服务
1951年至1953年,本院医护人员响应毛泽东同志抗美援朝和“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组成有主治医师时若霖、医师姜剑青、护士长张书坤、助理护士骆智远等18人参加的国际医防队,由队长关树森带领,随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疗服务队,赴朝鲜前线工作;抽调8名高级护校毕业生,组成治淮医疗队,赴安徽省治淮工地,开展免费医疗服务。
1951年,医院举办检验员训练班,给全国一些省市县红十字会培训检验人员。1952年至1956年,医院在西安城关8个区设立急救站。并建立市急救总站。1959年至1960年,本院先后组织巡回医防队,经过培训,前往本市东郊岳家寨及蓝田县焦岱镇为农民防病治病,一年共治病4万人次。医防队还在本市南郊各建设工地和东郊纺织城工地,为建筑工人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先后诊治病人3万人次。并举办卫生员训练班9次,共培训263人。医防队又担负西北各省、自治区等建筑工程公司所属8个工地及西安市西郊下水道工地医防保健任务。两年诊治病人7万人,完成各种接种9万人次。同时还帮助工地建立安全卫生委员会和饮食卫生监督小组等组织,为工地培训炊事员和保健员。为配合全市农业合作化运动,本院给全市618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分别训练了保健员,解决了社员小伤小病的医护处理问题。医防队还配合碑林、莲湖、新城和未央等区开展卫生防疫和传染病管理等工作。共注射伤寒疫苗76577人次,乙型脑炎疫苗18108人次。
1952年,本院投资5万元,改造北关卫生所成立工人医院,主要解决大华纱厂职工聚集区患者看病就医问题。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眼科、放射科、化验室、药房,行政部门有院办、人事室、和总务科。有病床100张,日门诊600人次,杨叔吉任院长。1954年,该院移交西安市卫生局,后改名为西安市第六人民医院。
1958年,根据区政府统一安排,本院抽调部分同志,对所属地段群众进行健康调查,成立地段医疗站,开展家庭病床及巡回医疗,培训保健员、保育员和院落卫生员,建立三学街小学生红领巾小医院。对柏树林地段进行痢疾重点防治,并向地段所属5个食堂派员蹲点,开展卫生工作,受到区政府表彰。
1960年2月19日,根据碑林区政府统一安排,本院抽调部分同志参加地段健康队工作,成立地段医疗站,开设家庭病床及巡回医疗室,共培训保育员60名,红十字卫生员450名,保健员18名,院落卫生员615名。为工厂培训10名保健员,建立三学街小学红领巾小医院,训练小医生13名。
稿件来源:西安市红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