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次丢掉了书法,兜兜转转梦想开花

“人最难,是改掉思想上的习气。”

芦小玲的微信朋友圈签名写着:“一个沉醉在书法世界里的设计师。”这些年里,她一直在沉醉与清醒的状态里交替。沉醉地投入,清醒地觉察,觉察着那些由沉醉而带来的固化,久而久之形成的思想习气,一次次突破、新生。她说,这是终生的功课。

在她自我认定的两个标签中,设计师是谋生的饭碗,她经营的一家广告公司。书法,是她的一个梦,现实之外的理想天地,从儿时就开始向往的境界。三十多年里,这个梦由儿时的心心念念照进了生活。一万二千多个日夜里,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在梦境里,和书法、书法家们相遇,笑出声来。一觉醒来,那些影子仍旧印在脑海里,成为记忆的珍藏。

从小,她生活在山西晋中灵石县的一个小山村。那是春秋时期隶属晋国的一座古城,群山环绕,县城居于汾河谷地之中,民风幽远厚重。七八岁时,她开始写写画画,梦想成为画家。

无师自通,抖起胆子在墙上画画,春节写起对联。村里人都说好,从城里来的人也惊讶着说“好”。怎么个好法,她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就是“像”。怎么个像,那些参照的图景来源说不清楚,也许就是周围的山山水水,人情风物,看了一眼就刻在心上,再也忘不掉。

十一二岁时,她愈渐发觉了自己的这一特长。对图像敏感,看一两遍就能背出来。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年年有余”的年画,一个大胖小子抱着一条硕大的鱼,咧开嘴笑着。她被图像生动的造型色彩吸引,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接着就一鼓作气画了出来。先用线条勾勒,再用水彩填画。图画出来时,同学们全都围过来看,你瞅我瞅,对着原图,再看看小玲的画作。

“这是你画的吗,我不信。”“这么好,你都没学过,怎么会的呢?”信不信由他们吧,小玲心里美滋滋的。她看到自己心里那颗种子在发芽。一不留神长出个小苗苗,青翠欲滴。

那会儿她也不懂书法。写字像画字,但就是画得像。村里没人懂,也没字帖,在那方小天地里长到十几岁,她见过的也就是毛主席的草书,启功的楷书。“王羲之的字冷不丁从哪里见过个别字,从没见过整本字帖。”但就是那个别字,依稀印象中的模子,也让她激动,给了她敢写敢画的能量与冲动。

就这么憧憬着,快乐着,到了人生的转折口。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她未能免俗,随大流报了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书画,仍旧像一个梦。时时从梦中醒来,在现实中清醒。她说,那是她第一次“扔”掉了书法。

大学时的小玲(前排左一)

但这根线,没有断。在大学里,因为有书画爱好,她担任班里的宣传委员,系里的宣传副部长。有一次八月十五中秋节,学校要求做一期主题黑板报,第二天就要检查。但那一次,艺术灵感丰富的她卡了壳,没有任何思路,对着空空荡荡的黑板愣愣地看着,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一片空白。她索性放下眼前,蒙头大睡。

梦中,果然灵感来袭。她梦见了嫦娥奔月的图景,一路追赶,飘渺的裙裾中仿佛腾空而起……一觉醒来,她元气满满,直奔黑板报前,写写画画一气呵成。

这么多年,她时常在梦中与自己的潜意识相连,获得强大的能量。也时常在一些似梦非梦的场景,比如旅途中的闭目养神、小眯小盹中,看到连篇的图景:奇奇怪怪的小动物、山水人物、汉字图影晃荡眼前。她沉浸其中,享受着与上天赐予的灵感微熹中的连接、对话与启发。一睁眼,又全没了。那么短暂、珍贵,像是艺术的开悟。“前几天,阳了发高烧,梦到了王羲之……我老公说,你是烧傻了吧。”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欢喜这灵光现的一刻。但回到现实,仍要为生计奔忙。大学毕业,她开始在省城太原上班,学平面设计。成为一名设计师。和书画,还是没关联上。她说,这是她第二次"扔"掉了书法。

再以后,她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选择和爱人一起回了老家,嫁到了灵石县离家不远的另一个村。“他们那个村,比我们村还小呢。”结婚没多久,有了儿子。带了三年孩子。三年,没有碰画笔。她说,那是她第三次“扔”掉了书法。

三年里,就是柴米油盐,与书画的碰撞,也许只能在梦里。她心有不甘,在村里应聘做了幼儿园的老师。有一次,幼儿园院子里的墙上正好要画画。“我来试试。”她拿了个梯子爬上爬下,一下午把一整面墙全画满了。几个小时里她挥动着画笔,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当水彩湿润着一点点粘附到雪白的墙壁上,在下午充沛的阳光映照下闪着五色光芒时,她心里有些小小起伏,旁边人也看呆了:“你会画画?画得真好啊。”

那一年,家里搬了新居,客厅有一面墙也想找人来画。她扛来梯子爬上去,一股脑儿又画了一面墙。“你会画画?”老公惊讶着张大嘴望着她。“会!”她才发现,这么多年,即便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曾说出自己的喜好。那个梦,她把它压在心底,藏得太久太久。一点点变得微小,好像尘埃一样轻飘黯淡。

“要是有机会去中央美院,我一定去!”一瞬间,心底小小的起伏,化作一股巨大的能量迸发出来,似乎要穿透身体。另一声音又豁然响起:“不可能,不可能,在这个小村里……”她看到希望升起又落下,飘远。无言的委屈充塞着胸膛。

人生如旅一站连着一站。下一站,她和爱人离开了村里,到了城里闯世界。开网吧、装潢店、瓷砖店、做起了建筑生意。生计、生活,仍旧占满了全部空间。她到现在还记得,大热天穿着高跟鞋跑到二十二楼,谈业务,搞装修,“为了生活啊……”最务实的生活里打转,她仍旧感到心里埋藏的一丝委屈。“不愿意做这些。”期盼更好的机会。

没过多久,机会来临。她和朋友一起开起了广告公司,也做书画培训。她看到了一束光,一种靠近。在广告公司她成为一名设计师,写写画画。书法班里,她特意增加了毛笔字课。自己不懂,就请了一个老师,老师看报名的学生少,上了几节课就走了。她索性自己报了个书法班,从头学起。

那是2016年。县里有人报名了马玉宝老师的“百日临”活动。每一季100人,100天临写篆隶草真行五种书体25种碑帖。她一下来了精神,有人劝她:“别去了。人家都是有基础练了好多年的。你啥都不会……”

“啥都不会也要去。”她一个人跑去报了名,坐着火车倒了好几趟,去北京宋庄参加学习见面会。夏天的时候,在没有空调的工作室里,和一群人一起铺开六尺、丈二的宣纸,饱饱地蘸浓墨汁放开胆量写过去。挥洒汗水,挥洒性致,挥洒无穷无尽的热情。她感到,心底的那个藏了很久的种子,开始发芽开花。她走进了,梦想中的天地。

访碑学习

那段时间,她记不清多少次往返于家乡灵石与北京之间。车票攒了厚厚一叠,积攒了十几年的学习热情也火山似地迸发出来,在老师的指引下,寻得了一条路径,一套方法,迅速入门、打基础、提升认识、技法。在名碑名帖、墨海纸香中徜徉,担任百日临、少儿百临教学老师……三十几岁的年纪,在人生的兜兜转转后,她又成为儿时向往着写写画画的那个幸福女孩。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好听,微信群里一直都是打字来教学,但当时教学任务太多忙不过来,只能想办法突破自己用语音讲解。”小玲回忆起第一次尝试是在给首师大附小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发出语音20次、30次,又一遍遍撤回,最后还是没讲出来。

在随后的成人百日临小楷讲解中,她逼着自己再次突破。“在反复发出又退回40多遍后,终于突破自己开口用语音讲解了。”那天,她反复听着自己的一条条语音,声音明亮、清晰、坚定、悦耳……原来自己可以做到,只要再鼓起勇气往前迈出一步、两步,就可以走得更深、更远,向着梦想中的方向。

那几年里,她一路突破,进步神速。山西省第八届书法篆刻群众展以魏碑作品入展、山西省青少年书法篆刻展以篆书作品入展,考取中书协认证教师资格……“那次我生病刚做了手术,爱人不同意参加考试,但觉得机会难得,硬是在手术后第六天去了现场……”

如同儿时,人们看到她无师自通写写画画时的惊讶一样,在短暂几年时间里取得的成绩,一鼓作气上升的劲头,像坐过山车一样,快得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她清楚地惦量着自己的努力。但同时,也有一份警醒。“写得真好啊,临得真像啊。”赞美之声环绕时,也有一份来自身边人的提醒:“写字不能只看表面,只听表面,要多想。从之前的想法里跳出来。”

跳出来,以免落入窠臼,形成习气。“那段时间有些煎熬。我反复地想,书法不可能那么简单。我才写多久,得了几个奖就能成为书法家?不可能,没有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磨练,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她找到了栾金广老师。“他说话狠,一针见血。我就跟他说,你就说不好,狠一点没关系。我不要听好的。”按着老师的要求,她写了米芾行书手札,写了颜真卿《多宝塔碑》,写了《圣教序》《张猛龙》……每天的书写量长达8个小时。也就是说那段时间,她除了工作就是写字,用时间磨练打牢基石、大字小字转换、尺牍对联形式变换,每一天积累跨越,临和创之间的转换一点点突破着。

有时候和爱人一起开车,看着路边店铺牌子上的字,她就在心里开始琢磨。这个“乾”字用米芾体怎么写?两个字之间的间距,这几个字并成一排、两排,大小、行距怎么处理?她眯起眼睛,从前老在眼前晃动的一个个奇怪的小动物,变成了一个个伸胳膊踢腿的汉字,活灵活现,让她思绪万千。

仿佛是再一次卧薪尝胆,积蓄突破,收获接踵而至:第七届“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展入展、首届“卫夫人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选、第十八届山西省书法临摹展入展、山西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入展、首届“神农杯”全华人诗词书法篆刻大赛入展、山西省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小玲书法作品

“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她给自己设计的微信头像下静静躺着这句话。这两年,开广告公司做广告设计的主业外,她开辟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成为孩子、成人书法爱好者口中的芦老师。

她在工作室定制了一面大大的书法墙,把大家的作品都挂在上面,相互对照、讲解。她享受着每一次课程,讲书法源流、笔法、结构、章法,也利用自己计算机、新媒体特长,录制了一期期书法教学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中发出和网友探讨。

她静下心来突破临创瓶颈、书写性瓶颈,一遍遍书写打磨作品。有时,一写就是100遍。她不太声张地努力,有赞美,也有批评。线上线下的声音,她比从前更能从容地接受。

世界,在慢慢发现她。在灵石县书法界,她渐渐有了一点点名气。来找她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她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提议:“或许你可以……”“差得太远,不考虑那些事情。”思维的习气,名声的播散,总是环绕在周围,人很容易沉浸其中,无以自察。

清醒者选择安静沉淀,再度出发。“万人海里一身藏”,回归初心,回到经典,好好写字,细细琢磨,尽一个书者的本份。

“有梦的人何惧岁月的洗礼。”

这是她微信签名的另一句话。这几日,她的微信头像也有了变化,一个穿着蓝色花布衬衣的女孩的背影,梳着柔顺的麻花辫,自然搭在肩头。这个画面,总让人恍然想起童年、少年的她。简单、无畏,一股脑往前冲。

梦,在岁月的洗炼中会愈渐浓厚。梦,一旦种下,土壤丰润,便摇曳生长。书法的梦,刚刚开了花,足以支撑长长的一生一世。(刘瑾/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