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软件开发架构,企业如何跟进AI?

乙巳春节前,甲骨文在北京举办了2025甲骨文中国创新峰会,展示了AI时代的创新发展。会中也披露了甲骨文在中国的发展动态,进入中国36年来,甲骨文以客户为先,近两年,通过AI和云技术,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China to Global)。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吴承杨

在AI时代,甲骨文继续引领时代变革,其融合数据库最新版本Oracle Database 23ai直接以AI命名,帮助用户简化数据中的AI使用,1月推出的新一代Oracle Exadata平台Oracle Exadata X11M,在AI、分析和在线事务处理(OLTP)方面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而在这次峰会上,嘉宾们分享了他们对AI时代的观察和思考。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承杨指出,2025年是AI应用快速发展的一年,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AI是一场革命,不是一个AI项目那么简单,会影响方方面面。企业需要构建以AI为中心的平台架构来拥抱AI,“使用AI开发应用,不改变开发架构,就像在土路上驾驶赛车。”

AI时代,IT架构也需要应GenAI的需求而发生改变。吴承杨认为,未来IT架构需要简单化,简化IT基础设施才能更好支持AI。比如,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底层用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库支持不同数据类型,构建了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其实一个融合的数据库就可以支持关系、文档、时序、向量、图等数据模型以及数据操作,过去在中台里处理数据,未来可以在融合的数据层处理这些数据。

甲骨文认为要在数据库内实现AI数据就绪,其意义在于整合数据操作、开发运维以及针对大语言模型等操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让用户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与数据相关的操作,从而缩短生成式AI的路径。比如Oracle Database 23ai为企业实现AI数据就绪提供了便利,降低了AI应用门槛。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CTO 谢鹏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CTO谢鹏博士指出,企业跟进AI是一个系统性转变,不是单点地做一个RAG,或者做一个知识库,或者开发Agent,而是需要企业主管特别是IT负责人对AI进行一个长期主义技术路线思考,构建面向AI的长期能力。他认为,AI正在重塑企业软件开发架构,有四点比较确定的发展趋势需要关注:

一是,软件架构从构建式架构转变为生成式架构。

二是,软件开发从以人为中心的协同开发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的生成式开发。原来开发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开发人员的能力,AI时代更看重以数据为中心的生成能力。

三是,交互方式转变,由以前的键盘、鼠标、触摸交互变为自然语言交互。最终不需要一步一步把蓝图、架构、代码全部写出来,只需要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声明要做什么即可。

四是,软件交付的转变,由软件即服务转变为AI Agent,未来会走向Agent to Agent,当每个Agent带着各自的任务流、工作流串联起来时,可以完成原来人去完成的一系列复杂任务。

声明式语言更适合生成式的架构,便于大模型AI的应用,这可能带来应用开发范式的变革。AI的应用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吴承杨认为,应用应该与数据解耦,让应用的归应用,数据的归数据。比如,一致性、数据安全等问题放到数据库中解决,让一个稳健的数据库屏蔽掉数据方面的复杂性,这样在应用层面才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成式架构,未来的愿景是应用自动生成,这对数据库提出了新的要求,“AI时代选择数据库的核心问题是要让数据使用和应用开发简单化,这是标准。因为只有简单化,让应用模块之间的逻辑相对简单的时候才可以利用大模型去生成。”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甲骨文的产品服务实现AI与业务融合,在知识检索、ChatBI、员工饮食健康助手、运维知识问答、智能客服等方面应用落地,为企业内部运营提高效能。

我们已经进入到AI时代,AI之势不可阻挡。但是企业如何拥抱AI,比如分几步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节奏如何把控,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AI发展策略,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尝试,没有捷径可言,也无法一蹴而就,正如甲骨文的两位嘉宾讲的:“跟进AI,你要和AI不断地去碰撞,在碰撞中建立AI能力,并不是一建就准、一建就对、一建就一劳永逸了。只有经过不断碰撞,才能构建起AI相关的能力,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最有准备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