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高考已经结束,但有关“聪明药”的话题之前在家长圈非常流行。有报道称,一些家长给孩子服用“聪明药”以后,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倍增。真相很快打碎了“聪明药”制造的幻觉,据专家回应,所谓“聪明药”的真实名称是“择思达”“哌甲酯”“利他林”,这种药品跟冰毒成分丙胺有相似化学结构,越吃会越上瘾,剂量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家长不遵循教育规律,老想着在教育上走捷径,难免误伤无辜的下一代。
据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胡正介绍,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学龄期儿童主要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常常导致学业困难,交往、适应等功能受损。胡正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用于治疗ADHD的正规药物主要包括哌甲酯和择思达两种。其中专注达自1955年上市以来已有60多年历史,属国家严格管控的一类精神药品,使用该类药物的医院、医师须具备相关资质。
记者了解到,一些家长出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目的,让考生服用“聪明药”。对此,胡正向记者澄清,网上流通的“聪明药”来源、成分、服用剂量均不明,其中就可能包括速释哌甲酯类药物,家长不应擅自给孩子服用。“哌甲酯有速释、缓释两种剂型,网上对‘聪明药’的报道中提到了‘利他林’,它是一种速释哌甲酯,口服后可快速吸收,作用时间短,用于治疗多动症时须一天多次给药,我国现已无正规的哌甲酯速释剂型药物。”胡正说,“但哌甲酯缓释剂口服后血药浓度平稳,药效作用持续12小时左右,ADHD患儿在专科医生的规范诊疗下不会导致药物成瘾。”
胡正表示,服用“聪明药”,无异于让孩子吸毒。虽然一些孩子服用“聪明药”以后,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但其危险后果难以估量,无异于饮鸩止渴。无论如何,相比“放卫星”式的教育,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其启用作弊代码让子女轻轻松松“过关”,不如培养他们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聪明药”在部分家长圈内流行,是滥用药物不良积习的折射。从过去对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到后来“大输液”的盛行,直至现在“聪明药”流入市场,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其实,在美国等国家药物滥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要及时对“聪明药”防微杜渐。
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健康是最本质的一条。妄图通过“聪明药”抢占先机,无异于在起跑线上作弊,将以损伤健康、危及生命为代价,“聪明反被聪明误”“嗑药助考”的问题必须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