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从温情仪式到奢华战场,美式婚礼是浪漫升级还是负担加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1月16日文章,原题:婚礼一直以来都很昂贵,现在宾客也要付钱 婚礼,作为人生重要的仪式之一,曾是简单而质朴的聚会,但如今却逐渐变成一场豪华竞赛。在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当新人为了梦幻婚礼倾其所有时,婚礼从甜蜜的象征变成了“花钱的修罗场”,让人不禁反思:婚礼的本质是什么?

从朴素到奢华

1852年,美国第19任总统拉瑟福德·海斯与露西·韦伯结婚,他们的婚礼便是典型例子。婚礼地点选在露西家中,宾客约30人,没有豪华场地,露西穿的是一袭简洁象牙色缎面长裙,而非如今常见的雪白礼服,新郎的西装也只是稍微精致些的日常装束。当时的婚礼服装,更多是“周日最佳着装”的升级版本。

然而,二战后西方经济快速复苏,经济繁荣促使婚礼注入了更多“仪式感”。俄亥俄大学女性与性别历史教授凯瑟琳·杰利森表示,由于当时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豪华的白色婚纱、分层蛋糕、大型宴会一跃成为婚礼标配,“盛大”逐渐成为婚礼的代名词。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上世纪90年代,婚礼行业仍能想出五花八门的省钱“妙招”追求“表面风光”,比如有人会用泡沫假蛋糕打造层次感,只把最下面那层做成可以食用的真蛋糕。

钱包“受害”

这种行为至今仍然流行。杰利森说:“如果举行奢华婚礼的部分理由是为了彰显一个人的地位,那么即使负担不起,展示富足和优雅的形象也成了‘该做的事’。”

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别人家婚礼的美图”已经成为无数新人的压力来源。不少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既要有创意又要“出片率高”,力求让婚礼成为自己一生中最独特、最难忘的一天。对于一些新人而言,这种文化让他们面临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婚礼是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婚礼本身的高额成本使有些新婚夫妇逐渐不堪重负。有新人还开始向宾客收取门票费用,或者通过众筹来筹集婚礼和蜜月经费。

豪华婚礼不仅让新人倍感压力,还苦了宾客的钱包。有人坦言,为了参加朋友的婚礼,她不得不花大量资金购买机票,为了省钱有时还需要借宿在朋友家,且伴娘礼服的费用并不便宜,通常穿一次就束之高阁,她形容自己的经历简直是“吃土跑婚礼”。也有网民发帖抱怨,为了去北欧小镇参加好友的婚礼,机票和住宿费就高达8000美元,因此她还在犹豫是否要拒绝婚礼邀请。

高昂的财务成本还伴随着一些“潜规则”。比如,婚礼不允许宾客携带伴侣,只能“单身”赴宴;有的婚礼地点定在遥远的异国,让宾客在花钱的同时,时间成本也随之飙升。

这不禁让人反思,婚礼如今怎么变成了维护形象的“盛宴”?杰利森说:“我认为,消费文化已经超越所有其他文化体验,我们已经被消费文化所裹挟。”

寻找平衡点

当然,不是所有的婚礼都在追求“豪华升级”。实际上,也有美国新人走回简约路线,选择将婚礼预算压到约1万美元。根据婚礼策划网站The Knot的数据,婚礼宾客的体验是婚礼新人关注的焦点。许多新人会在婚礼上增设拍照亭和游戏环节等项目,还会提供个性化鸡尾酒。然而去参加婚礼的人回忆后发现,“自己并不记得拍照亭是否好看、鸡尾酒有多好喝”。他们记住的反而是新人真挚的情感和婚礼上的欢乐氛围。

在美国,似乎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婚礼只关乎他们自己,另一种则认为婚礼关乎所有人。但无论是从过去的亲友见证,还是转变为展示新人个性化的“品牌”,无论是婚礼组织者还是宾客,都要在婚礼文化的“泡沫”中寻找平衡点。(作者莉亚·阿斯梅拉什,任伊然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