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在广东珠海开幕。
中国航展也被称为珠海航展,两年举办一届。本届珠海航展,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740多家国内外企业线上线下参展。
作为世界五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展之一,每届珠海航展都备受公众关注。那么,本届珠海航展有何亮点?都有哪些令人惊艳的“酷科技”?对商业航天意味着什么?
本届航展上的“酷科技”
多型现役武器装备展出。从1996年成功举办首届航展以来,珠海航展逐渐发展成为集贸易性、专业性、观赏性为一体,代表当今国际航空航天业先进科技主流,展示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发展水平的蓝天盛会。
此前据媒体披露,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中国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将在本届航展上进行特技飞行表演,中国空军和陆军多型现役武器装备将展出,AG600M“鲲龙”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将首次进行12吨投水演示。
具体而言,从空军参加航展情况来看,歼-20、运-20和空警-500、轰-6K、红-9B等50型武器装备将在航展上集中亮相,运油-20、歼-16、攻击-2无人机首次振翅中国航展,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共舞珠海,集中展示现代化战略空军建设阶段性成果。
AG600飞机惊艳亮相。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两架“鲲龙”AG600M灭火型真机首次参展,并以全新涂装惊艳亮相,全面展示新状态全构型AG600M灭火任务系统功能。
被公认为“一架会游泳的飞机”“一艘会飞的船”的AG600飞机,是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是我国首次按照民用适航标准研制的大型特种飞机,也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
现阶段这款以“鲲龙”命名的AG600,除了可以完成森林灭火、海上救援这两大功能之外,其平台可扩展性非常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改装,执行不同的任务。比如海洋巡逻、岛礁补给、高原物资运送等。
接下来,“鲲龙”AG600计划于2023年具备执行灭火任务能力并投入实战应用,2024年灭火机取得中国民航适航证并交付用户使用,2025年救援机取得中国民航适航证并交付用户使用。
合成旅指挥中心1:1复制。而本届珠海航展主办单位之一的兵器工业集团,也携175项展品亮相,其中52项系首次参展,展示我国陆军外贸武器装备的最高水平以及雄厚的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与先进制造能力。这次选用一种全新的展示模式,以新型军贸陆军合成旅做整体展示模式。陆军合成旅按照“1+10+1”的整体构架展陈,“1”代表着整个展馆的装备,“10”代表着10个不同的作战模块,最后一个“1”是汇集成可以作战的合成旅。
首次亮相的合成旅指挥中心,1:1复制陆军在真实环境下的指挥状态,体现陆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最新成果。在众多新型武器装备中,两栖无人战车和轻型高机动车载蜂群武器系统也均为首次亮相。两栖无人战车可应对未来多元化两栖任务;轻型高机动车载蜂群武器系统可执行侦察、区域封控、精确打击、集群打击毁伤评估等多样化任务。
在本届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次展出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舞台系统、主火炬、手持火炬等展品。为了让大众更加直观地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展馆还设立“互动体验区”,设置太空之吻、空间站生活、星际骑行等互动项目,为观众带来更生动直接的参观体验。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两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关键是要做强“两翼”。一方面要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是必由之路。
航天事业发展,体现的是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与此同时,战略专家认为,从实践逻辑来看,西方特别是美国商业航天的强大战略能力,提醒我们在航天战略能力建设上要“两手一起抓”,在战略应用上“两手都要用”。当前,国家航天这只手比较硬,商业航天这只手比较软,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快发展商业航天是维系并增强国家战略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今,航天领域的产业逻辑也被进一步认可。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时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这意味着,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正式纳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成为支撑“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的重要一环。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亦随之进一步提升。
商业航天是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加快打造
业界普遍认为,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短短七年间,我国商业航天已然初具规模,产业涵盖上游火箭发射、卫星及地面设备研制、中游卫星运营和下游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
就在上届航展上,通过视频演示、沙盘展示的中国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亮相,以其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优势特点,已于去年5月实现首星下线。该生产线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集成,具备支撑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运控与应用能力。
而航天科工去年展出的相控阵用户站,仅有笔记本电脑大小,是天基宽带互联网系统中与用户直接建立联系的重要一环。它采用二维全空域极速电扫模式,没有机械部件,维护更方便,同时满足低轨卫星间波束频繁快速切换需求。超薄瓦式模块化相控阵天线设计,实现了小型化便捷和低成本价格优势,适用于航空、航海、汽车、便携等多种场景需求。
在商业航天领域,以航天科工为例,可提供包括商业发射、卫星制造、地面站建设的全产业链服务,实现在轨交付。未来将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和应用为核心,重点发展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步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航天基础产业,辐射带动大数据、智慧产业、智能装备等延伸产业,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航展展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中的商业展品已不缺乏技术基础和应用场景。接下来,如何吸纳更多懂未来的产业资本和金融科技力量,吸引更多专业化的科技人才和产融人才,是培育和打造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的关键。
文/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两用技术创新分会首席产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