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筑梦路上的“敦煌精神”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边演边改打磨精品
经过四个月的边演边改,9月26日晚,修改提升后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精彩呈现。
《敦煌女儿》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领衔主演茅善玉携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将筑梦敦煌之路上的每一个人物鲜活地立于舞台之上,真挚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每一位观众,是一部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现实主义作品。
该剧从今年5月试首演至今,多次走进高校校园和社区街镇,以质朴真诚却不失高品质的演出风格征服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观众,有专家评论道:“该剧通过吸收融合、提炼与美化、弘扬与创造,使沪剧更具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舞台风貌。”主创团队向着“打造精品”的目标,在演出中广泛听取领导、专家、观众的意见,先后召开北京专家和上海专家研讨会,总结意见进行二度修改。
张曼君说,希望通过本次修改提升,能使整个故事层次更加分明有序,戏剧结构更加紧凑、细节处理更生活化,人物表达更真挚,舞台呈现更加精致……从而让整个剧情有内容、有温度、有筋骨,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嵚崎磊落的“敦煌精神”。
“试首演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但由于时间紧,主创团队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先选取了部分修改意见进行调整,力求将每一段唱,每一句台词表达得更精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针对此次修改提高,茅善玉表示,主创团队一直用心、用情、用功打造精品。
在舞美效果上,首次将樊锦诗院长提到的259窟的“禅定佛陀”呈现在舞台上。“禅定佛陀”对樊锦诗五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它安详的微笑,眉宇间的笃定沉稳,照应了樊锦诗脚踏实地的坚守,是敦煌精神的一种象征。特别是当樊锦诗讲到年轻工匠如何年复一年的雕刻“禅定佛陀”的故事时,它的出现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此外,剧中多处运用倒叙的表现手法,让人物之间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主创团队巧妙地在这个档口增加了四句对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唱词,结合群演的表演,实现时空转换,也留给演员足够的换装时间。与此同时,剧中还删减了部分场次的唱词、念白和散板,让整剧节奏更为流畅。
“樊院长一生都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但这个题材对于戏曲舞台来说,缺少故事性和戏剧性。特别是后半场,很多人提出意见希望能把它做得更好。但我们在修改提高的时候考虑到过多的渲染可能会跟人物气质不相符,也会让整个故事脉络显得前后不统一。”茅善玉表示,最终在整体修改上还是尽量贴合樊锦诗的人物个性,用诗化的表现手法去呈现,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据悉,《敦煌女儿》将于10月31日参演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江南韵·上海情板块,并于11月陆续亮相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梅兰芳大剧院,12月19日登陆上海大剧院。期间还将到海事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