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鹿晗又请蔡徐坤,《奔跑吧》口碑下跌,不是流量明星可以拯救的

作为国内真人秀的知名综艺,跑男曾经是很多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综艺之王。

不管是收视率还是知名度,跑男都是一骑绝尘,将其他同行远远甩在身后。

就连其中的常驻嘉宾,也都是凭借着这个节目,身价飞涨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那时候的“学霸”邓超、“天才”陈赫、“女汉子”杨颖、“大黑牛”李晨、“小猎豹”郑凯等等。

都是十分受到观众喜欢的。

但是“综N代”的问题就是,随着节目的播放,观众开始产生审美疲劳,于是节目的口碑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即便是“综艺之王”跑男也是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个问题。

这一点从评分上可以看得出来。

从第一季《奔跑吧,兄弟》的7.6分,到改名为《奔跑吧》第一季的5.7分。

这个节目拍得越长,评分就越是往下掉。

节目也不是没有想过挽救下跌的口碑,但是娱乐圈正处于一个流量时代。

对于任何一档节目或者影视作品而言,提高流量和热度最简单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莫过于邀请流量明星。

作为曾经的“综艺之王”一度引领了国内综艺前进方向的跑男,在“改革创新”自然也是走在同行最前列。

在第三季的时候,跑男首次将当时的顶流男星鹿晗作为常驻嘉宾,引入节目当中。

在当时,收视率确实是上涨了不少。

但是后来鹿晗由于个人原因,与邓超、陈赫都退出了节目。

而节目组为了自救,则是请来了新一代顶流男星蔡徐坤。

然而,当一个节目和嘉宾有着深度捆绑关系的时候,每当一方出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自然也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口碑。

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华晨宇和张碧晨的事情传出来之后。

《王牌对王牌》的观众,总是会在视频当中刷这个事件的弹幕。

所以,当《奔跑吧》的节目内容口碑滑落的时候,自然也是对蔡徐坤的口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至于有人说,鹿晗退出跑男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奔跑吧》口碑下滑,蔡徐坤应该负一半的责任。

但事实上,《奔跑吧》的口碑下滑,真的应该责怪蔡徐坤吗?

其实,大家还是错怪蔡徐坤了。

鹿晗时期的跑男,国内的综艺真人秀正处于一个野蛮生长时期,或者说洪荒时期。

当时的观众正处于对真人秀综艺一种十分开放并包的容纳态度。

加上当时的国内真人秀综艺,还是处于一种稀缺的状态。

所以真人秀的各种套路、流程、游戏等等,都能够被观众所喜爱。

当时就有人说:撕名牌才是跑男的灵魂,没有撕名牌,你叫什么跑男?

而现在呢?

跑男怎么看来看去都是撕名牌,真就一个游戏吃到老?

再加上,鹿晗加入跑男的时候,当时的嘉宾也算是比较努力拼命,所以节目效果也很出彩。

尤其是还有陈赫邓超两人在控场,会让现场气氛保持一种其乐融融的状态。

但是蔡徐坤时期的《奔跑吧》呢?

不说大黑牛李晨、小猎豹郑凯的状态能够明显看得出来比较敷衍。

就连早年间以“女汉子”著称的杨颖,在节目当中的竞技状态,都能够看得出来明显地下滑。

更别说,最近杨颖还和节目发生了争执矛盾。

至于综艺市场,更是成为了一个“炼狱场”。

不管是《极限挑战》还是《向往的生活》,或者《五十公里桃花坞》等等,在节目热度上,可能都要比《奔跑吧》来得多。

而观众,在收看了这么多的综艺节目之后,早就是“身经百战”了。

对于综艺的套路,对于节目的内容质量,要求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了。

所以,对于曾经的“综艺之王”《奔跑吧》自然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可惜的是,《奔跑吧》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反而是在各种小游戏之中沉溺。

事实上,国内综艺被批评创新能力不足,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创新能力不足只能说是自身问题,然而有的综艺,为了“创新”,竟然不惜走上“借鉴”的道路。

当然,观众都明白,名为“借鉴”实为抄袭。

为什么国内综艺会有“创新能力不足”,甚至走上“借鉴”的道路呢?

国内比较知名的几档综艺《奔跑吧》、《王牌对王牌》、《青春环游记》等等。

其中的总导演年龄相对而言,比较小。

《奔跑吧》总导演姚译添1988年出生,27岁就成为《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的副总导演,28岁就正式成为总导演;

《青春环游记》总导演吴彤1986年出生,23岁就是《中国梦想秀》第一季的主力导演,30岁就策划出《王牌对王牌》,如今35岁更是《王牌对王牌》、《青春环游记》和《萌探探探案》的总导演。

对于工作而言,年轻可能是一种优势,甚至成为总导演都是年轻有为,十分优秀了。

因为年轻时候的精力和身体素质,使得他们能够扛得住加班加点的沉重事务。

但是对于创作而言,年轻可能是一种劣势。

因为年轻,生活经验相对而言沉淀得自然就比较少,在创作上很可能会陷入“想当然”和“自嗨”当中。

从而会形成节目内容的贫乏。

除此之外,也和国内综艺的创作空间有关。

一款经典的综艺节目,是需要节目组花费时间去沉淀去思考去设置的。

然而当资本进驻娱乐圈的时候,或者更加直接地说,在带有互联网思维的资本进驻娱乐圈之后。

娱乐圈的一切,都开上了快车道。

收视率、广告植入等等可能都成为了节目组的kpi(业绩考核)。

甚至可能还会实行所谓的“末尾淘汰制”。

在这样的“福报”之下,节目组没有充足的创作时间和空间,仓促之下只能是边拍边调整。

拍出来的综艺质量可想而知,甚至在这样的“福报”之下,为了完成kpi,节目也不得不去“借鉴”其他节目内容。

而一旦“借鉴”成功,有羞耻心的节目组,可能会“本土化”。

但是没有羞耻心的节目组,很可能就会“借鉴成瘾”。

而事实上,国内综艺市场,确实也是有着为了弥补创新能力不足,而发展成抄袭成瘾的现象。

节目组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个方面,也和他们背后的金主资本有关。

有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东西都是有价格的,如果你被人拒绝了,那一定是你给的价格不够高。

节目抄袭上热搜?

没关系,花钱砸!

把热搜扯下来。

甚至更深思极恐的是,这些热搜出现的平台,往往很可能就是节目背后的金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抄袭自然也就成为了综艺的法宝了。

再加上,社会发展速度快,网络讯息爆炸,往往上一秒还是声讨节目抄袭,下一秒网友就去关注某个明星的八卦了。

这样的情况,节目组自然就没有其他的后顾之忧了。

抄袭?

什么叫抄袭,我们这叫借鉴!

还有一个原因,节目组可以放心抄袭,毋庸担忧收视率点播率,以及启用流量明星。

那就是流量明星庞大的粉丝群体。

在流量明星庞大的粉丝群体当中,总有那么一部分是“无脑拥护”的人。

在有流量明星加入了之后,每当哥哥or姐姐受到了一丁点的“委屈”,就会出现大量的粉丝群体“声讨”节目组,为哥哥or姐姐找回公道的做法。

节目组一开始启用流量明星,就是想着将他们的粉丝群体纳入自己的收视群体当中。

所以,流量明星自然在节目当中,受不得“委屈”。

这样的情况下,还怎么做节目效果?

只能说,当节目组有了启用流量明星的时候,可以享受他们带来的流量加成,但同时也要承受他们所带来的后果

哥哥or姐姐所“馈赠”的流量,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