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锐相似的创业者不少,以学霸身份创业,成为行业龙头,拿到巨额融资后,又突然坠落。
作者:牧野
在问界M5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夸赞了这款车的泊车系统。
当时,华为还没有自己的智驾方案,这辆车的智驾系统用了博世的方案,而泊车系统,就出自纵目科技之手。
可惜,2025年开年,这家智驾行业头部公司陷入困局,就连办公大厦也断电并封楼。种种细节表明,创始人直到春节前后,还在等待融资。
这家科技独角兽,为何在短短几年间登上顶峰,又迅速陨落?
三次IPO未果,创始人失联
“我是美国国籍,买张机票就能走,但还是要留下来,跟兄弟们一起战斗。”在1月26日的最后一次大会上,纵目科技CEO唐锐曾向员工们表示。
话还没说完多久,唐锐就失联了。
2月份,有消息称,唐锐手机号处于关机状态。员工人心惶惶,说“公司高管都离职了,CEO 现在也跑去国外了”。纵目科技正处于停摆状态,上海办公楼正断电封闭。
事情发生前已有预兆。
2024年11月,公司发内部邮件称,“取消2023年的绩效奖金,暂缓发放2024年的13薪,并且员工工资至多发放1万元。”
公司目前还拖欠了员工薪酬未结算。令员工气愤的是,一些高管提前拿着钱跑了。
据每日经济新闻,一些员工透露,在公司春节放假当天,人事总监、法务总监、财务总监等高管在给自己办理完离职手续后,分走了蚕丛机器人春节期间高速保供的大额款项。
▲唐锐回应高管拿走回款。图片来自每日经济新闻。
纵目科技是智驾领域龙头,为国内ADAS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覆盖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是一家本土Tier 1(即Tier One,指车厂一级供应商或核心供应商)。
据灼识咨询统计,2022年,纵目科技在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6%。
“早期像有吉利的博越,后面的像长安UNI-T、UNI-K、UNI-V、红旗的像H9、EHS9,问界M5、M7,这上面都装了我们的产品。”唐锐曾回忆纵目科技早期的辉煌。
彼时,纵目科技成立11年,凭借过硬的创新力,完成了10轮融资,估值一度超90亿元,投资对象包括雷军旗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君联资本、高通等知名机构。
即便光环加身,纵目科技在2017年、2022年、2024年三次申请IPO未果。内部员工认为,纵目科技始终未能上市,逐渐让投资人失去了耐心。
在“失踪”前,唐锐一直向员工强调,公司正在等待融资。他告知员工,春节前有融资到账,会发放所有欠薪。
▲纵目科技近三年亏损约14亿。截自公司招股书。
如今看来,唐锐期望的融资,大概率是落空了。
逐渐放弃智驾业务
理想、赛力斯、长安、岚图和一汽,都曾是纵目科技的客户。据36氪,作为智驾泊车方案供应商,纵目其实有不错竞争力,泊车技术能落地,工程经验也足够。内部员工称,“我们做交付的时候,比其他供应商都能卷”。
▲纵目科技曾与多家汽车厂商合作。图片来自其招股书。
为什么纵目不在智驾领域深耕?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行业太卷了。
一个得到智驾行业共识的观点是,智驾路线几乎一年一变。“要在这个赛道始终留在牌桌,人才、技术、组织的要求非常高,实话说,很少有公司能持续跟得上。”一位一级市场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坦言。
第二,是智驾路线的不确定。
L4的落地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汽车行业追求的目标。在访谈中,唐锐指出,“L2到L4最大的跨越,其实不在于技术,而是商业模式上的变化……一旦进入L4的情况下,责任就从产品的使用者转移出来了。”
说白了就是,出事儿了责任归谁的问题,归个人,还是自动驾驶厂商,还是车企?
王传福也曾抨击,“自动驾驶是忽悠”,“在没有国家法规的支持下,目前市面上很多自动驾驶技术无法适用于路面,完全处于被资本裹挟的局面。”他说,自动驾驶是个虚头巴脑的东西,只有高级辅助驾驶才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是有市场的,但是也不要对它期望太高。
即便在今年,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媒体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是,“智驾体验尚可,泊车表现更亮眼”,这也能看出,比亚迪在智驾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其三,客户从采购转向了自研。
以往,车企在智驾领域主要依赖供应商,但在近年来,不少车企转向自研。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某主机厂在2024年换了新的头部智驾供应商,快速实现了城市NOA,但转过头,就开始在一线城市招兵买马,准备自研端到端算法。
华为是自动驾驶自研赛道的选手之一。问界M5一开始采用了纵目的方案,但在问界M5智驾版上,已经采用了华为的方案。
“智车科技”认为,自动驾驶Tier 1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要么深度嵌入车企价值链,要么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
行业分析师王明指出:“未来Tier 1市场将呈现‘二八定律’——20%的生态型巨头与深度绑定型供应商存活,80%的中间层企业面临出清。”
显然,纵目科技成为了这80%。
面对难题,唐锐的选择是,不卷了。
智驾逐渐沦为唐瑞的弃子。今年1月26日,他在公开场合对员工说,一直在与某家宁波上市公司对接业务并购事宜,公司有意出售智能驾驶泊车业务。
“唐锐们”为何失败?
唐锐的选择,是押注另一条路。
早在2023年,唐锐已经慢慢将重心转向机器人。据2023年财报,纵目在高阶智驾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5%,而是将大量资源投向充电机器人等边缘业务。
2024年1月,纵目科技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正式问世,并正式推出FlashBot闪电宝。
这个决定却被视为纵目科技最失败的决策之一。
▲纵目科技办公楼下停车场内的FlashBot闪电宝。由中国经营报夏治斌摄。
“公司后来拓展了新的业务,这对现金流影响太大了。”一名纵目科技员工告诉中国经营报,“机器人业务倾注了很多资源,但带来的营收体量非常小。”
这些年,与唐锐相似的创业者有很多。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霸创业,成为行业龙头,拿到巨额融资后不久,瞬间坠落。
柔宇创始人刘自鸿,17岁成为高考状元,出身清华,在斯坦福大学读博,曾被称为天才少年、技术天才。高合汽车丁磊、极越汽车创始人夏一平等,也是手握巨额融资,却相继陷入困局。
更早之前,还有被称为付费教育“先锋”的万门大学创始人童哲,他在19岁时以物理竞赛全省第一名成绩保送北京大学。
这些“独角兽”们成功的共性,是“起了个大早”,在行业初期找准时机。
唐锐在海外曾从事近20年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管理,后回国创业。他曾回顾,公司成立之初,国内大部分投资人还没有听说过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
刘自鸿则是从斯坦福毕业后,在美国IBM工作数年后归国创业。在手机、显示屏群雄争霸之时,柔宇率先发布0.01mm的全彩色柔性屏,成为技术大拿。
此外,由于创始人权力过大,一旦出现方向失误,无人能掣肘。
据招股书,唐锐及其一致行动人(唐锐母亲李晓灵)合计控制纵目科技33.3%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其中,唐锐持股约25%,李晓灵持股约7.91%。这说明,唐锐家族在公司具有极大的决策权。
虽然唐锐极力推进机器人项目,并对外界证明其市场化的决心,但依然面临难以变现的问题。
柔宇也是如此。有观点认为,是刘自鸿为柔宇选择了一条失败的路线。一开始,柔宇没有耐心做供应链,也没有成为主流手机的供应商,而是开始发布自有手机品牌。
在《南方周末》关于童哲案报道留言处,一位自称与当事人熟识的人士表示十分认可这段描述:“他(指童哲)时常觉得痛苦,但他解决这种痛苦的方式不是放手,而是‘快点把公司做上市我就可以解脱了’,于是便有了许多商业上激进的行为。因为坚持多年后,他觉得没有回头路,不敢面对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决定。”
或许,不敢面对错误,抛弃创业初衷,变为一味求上市,才是这些人失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