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美国最新穿甲弹M829A4的威力神话,其穿深并不恐怖。

过去在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美国M829A3穿甲弹的威力可以达到2000米750mmRHA以上的水平,在M829A3之后的A4威力更是达到了2000米900mmRHA的水平。然而待到网上有了M829A4的剖面图之后,我们发现之前网上关于其威力的说法是多么的幼稚。

从M829A4的剖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M829A4的穿甲弹弹芯杆长基本与A3一样,M829A4的发射药从有序的棒状/顺序排列变会了杂乱无章的排列。

在过去很多人喜欢用穿甲弹的杆长来估计穿深,既然M829A4的杆长与M829A3相当,那么从何而来可以得出A4较A3的穿深大幅度提高的结论呢?另外随着定装弹的弹芯向药筒内延伸,变长的弹芯和弹托是会挤占掉部分原本用于装填发射药的空间的。弹芯变重,发射药变少,穿甲弹的初速势必会降低。M829A3/A4的大长径比穿杆所带来的穿深增益很大一部分被初速的下降给抵消了。至于其发射药排列的变化,本炮霸认为很可能是采用了全新的多层发射药。多层发射药是将不同燃速的发射药包裹在一起,外层燃速慢,内层燃速快。在不增大火炮最大膛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大膛压曲线的平台期,从而达到提高炮弹初速的目的。据悉美国人还将纳米含能材料引入到多层发射药中,提高了发射药的火药力。这两种办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4弹芯的初速,增大A4的穿深。不过呢,如果让A4的穿深能有20%的增加,显然通过换发射药是不够的。

在这里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美国人对于120毫米穿甲弹的几何尺寸要求特别严,弹芯只能往药筒内延伸,而中国的105毫米穿甲弹则对于几何尺寸的要求却放的比较宽,弹芯的延长大部分都在药筒外,并没有挤占药筒内的发射药的空间。所以在未来的发展方面,中国的105毫米穿甲弹通过更换贫铀弹芯,增大发射药密度,采用多层发射药,提高发射药火药力等手段其穿深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各种重爆反的普及,对于超大长径比的细长杆来说,很容易出现在大密度飞板的干扰下,让穿甲弹弹芯出现折断的情形。特别是对于刚度较低的贫铀弹芯来说,这种情形出现的几率更大。因此,各国在真正设计穿甲弹时,都会在弹杆上采用分段或者变刚度设计,留出一段专门用来对付重爆反,超长长径比的穿甲弹真正起到穿甲作用的穿杆并没有那么的长。本炮霸以为,M829A4可能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以应对全新的威胁。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重爆反的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俄罗斯的化石,中国的FY系列,以及乌克兰的利刃都比接触-5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至于美国人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将注意力放在XM360这样的轻量化火炮上是明智的,在短时间内,各国坦克的防御力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M829A4的穿深是完全够用的。即便是未来阿玛塔坦克真的让装甲变的更厚,那还可以在XM360基础上应用电热化学炮技术什么的,完全没必要搞更大更粗的玩意。

今天的战场早已不是当年双方坦克面对面摆开了对掐的情形,对付坦克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在坦克防御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机动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在本炮霸之前的文章里,曾提到未来坦克会在达到当今主流坦克防护力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其重量。有读者问,既然能用更轻的重量来实现与现在相当的防护力,那为什么不将重量再堆砌到现有重量呢,这样防护力不就逆天了吗?诚然确实可以实现防护力的逆天,但是这样的堆砌有意义吗?一个相对较小的重量对于动力,车体结构的要求较低,并且更容易实现更高的机动性,而一个大重量的坦克对于动力,车体结构以及很多相关部件的要求成倍提高,而相关部件因为要应付大重量而体积变大,这样会浪费掉大量的车重。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车重增加所带来的防护力的增益不是线性的关系,其效果随着车重的增大会越来越差。从另外的一方面,增大车重所带来的防护力大多也是增加到了水平方向,而在未来来自水平方向的威胁并非坦克唯一致命的威胁。花了巨大的代价,仍然防不住人家的打击,还找不到机会和对方的坦克干架,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都不会这么干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