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难叫座的处境,再一次在文艺片的身上重演。已在国内上映5天的电影《送我上青云》,虽然在口碑评分上领先于不少同档期影片,但在票房和排片方面却一点也不出彩,不仅每日新增票房只有300万元左右,同时该片的单日排片占比最高时也只达到了3.1%。实际上,《送我上青云》的现状也是大多文艺片会面临的处境,由于文艺片的市场尚处于逐步培育的过程中,因此受制于当下的限制,导致该类影片的受众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在商业角度层面形成较大的市场空间,影院方为了自身的不愿意进行更多排片,而会选择更具票房空间的其他影片。文艺片如何突破叫好难叫座的困局,引发不少从业者的思考。
叫好不叫座
《送我上青云》在今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之后便备受好评,首映当天的口碑和评分在同日上映的所有影片中属于前列。知名编剧策划人史航曾发文表示已经二刷,夸赞该部作品有一言难尽的大胆和桀骜不驯的脑洞,但无奈电影排片太少,“早有青云之志,暂无直上之命”。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8月16日首映当天,《送我上青云》票房报收223.2万元,排片比占到2.3%,然而首映第二天,排片比却降至1.5%,之后几天比重稍有回升,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时,《送我上青云》的排片比升至3.1%,但单日票房却回落到218.2万元,上映五天的累计票房则为1310.2万元,是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对此,《送我上青云》导演滕丛丛曾发文呼吁院线增加并合理安排观影场次,不是仅在早晨10点或者午夜12点进行排片。
“简单来讲,院线来的人多,收益空间就大,反之亦然。而影响收益的核心就在于影片。”新元文智创始人刘德良说道,“因为影院是最理性也是最残酷的,他们有各种数据参考来决定排片率,排片经理也有自己的感觉,毕竟,他们是最常跟观众打交道的。”
实际上,《送我上青云》的处境与大多文艺片相似,由于文艺片的市场仍在逐步培育过程中,受制于当下的限制,导致该片受众规模相对较小,再加上该片的营销传播也不像部分作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或前期预热铺垫,导致该片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但是对于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文艺片跟商业类型片有不一样的地方,文艺片因为总体上来讲它是偏小众的,但它有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有效对接自己的受众。”
机遇与尴尬
《送我上青云》只是众多遭遇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中的一员,而包括曾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获奖却仅报收4505.8万元票房的《地久天长》,以及在豆瓣电影获得7.7分、累计票房仅为百万元的《过春天》,也都有过相似的处境,这背后反映着文艺片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着难以忽视的尴尬。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内容需求的多元化,文艺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也开始愿意在文艺片领域布局,其中于2016年发起成立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便是佐证之一,不仅汇集了电影院线、电影创作者、网上售票平台等方面力量,首批加盟院线还包含中影影院、万达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保利万和电影院线、卢米埃院线等国内较为知名的影院。通过三年的运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已从首批100家加盟影院扩大到248个城市3222家影院,加盟银幕则达到3795块。
在从业者看来,该联盟的成立便是为文艺片营造了一个长期且稳定的放映空间,尤其是联盟要求加入的影院固定一个影厅作为艺术影厅,保证每天至少放映4场艺术电影(其中1场为黄金场放映)的要求,无疑为文艺片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助力。
然而,文艺片面临的挑战仍难以消除。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曾在今年的北影节上公开表示,“坦率地说,面对艺术电影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当国产艺术电影还不具备国产优秀商业电影的影响力,艺术水平也与国外优秀电影有一定的差距时,对于每一个按照艺联排片指导意见进行排片的影院,我们都心存感激。”这一番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出文艺片遭遇的尴尬。
由于文艺片无论是受众规模还是票房空间,与商业片相比均较小,因此承担着经营压力的影院方往往会将更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电影作为排片的首选,并牢牢占据着黄金场次,而文艺片只能排在后面。
“影院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除了成本负担外,影院数量增长带来的竞争和线上视频网站的发展也都在影响着影院的经营。可以说,影院能够实现稳定盈利的只是小部分,占比约一两成,大多数影院是持平甚至是亏损”,新沐影院经理王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因此现阶段影院虽然也观察到观众对文艺片的需求在增长,但从体量来看,文艺片的票房号召力与商业片相比仍有限,影院需要商业片的票房来实现自身的经营”。
“春天”在哪里
当人们在说文艺片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非影视专业的人,在知乎“文艺片是类型片吗?怎么定义文艺片里的文艺?”的这个问题下,有着许多回答,一位名叫“2001室的库布里克”是这个问题的最佳回答者。他认为,“文艺片”被广泛地用来描述那些不那么“商业”(即故事性不那么强)的电影,多数的情况是,如果你告诉另外一个小伙伴,这是一部“文艺片”,对方对电影内容仍旧是一头雾水。
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发行渠道没有太大区别,文艺片更强调艺术性,制片方和导演方更希望在艺术方面有所探索,没有强的故事性和冲突感、紧张感。在刘德良看来,“商业片情节很快,有标签化,有明显的正面反面人物,文艺片不太有标签化,没有很强的故事冲突。文艺片会永远存在,因为有它自己的消费的群体。”
饶曙光认为,文艺片不仅有自己的观众,更是有未来的,因为它是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电影产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更多的探索和更多新的手段,“如果没有了文艺片的这个探索和创意,那么电影工业也会出现这个保守和这个发展停滞的这种情况”。
但目前问题的根源,在于缺少差异化的市场体系,以及文艺片的独特营销手段和办法。刘德良解释称:“现在的影片投资会进行多方考量,如制片公司是否有优秀团队,是否是有完善的制片体系,运作是否良好,是否有好的资源,好的宣发,不一定看故事本身怎么样”。
北京商报记者 郑蕊 实习记者 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