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厦门本土零售业蓬勃发展,外资零售企业陆续进驻。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在2003年厦门市经过行政区调整后,岛外的四座新城与本岛形成了组团式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格局,在快速城市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全市的商业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空间的发展演化进入加速阶段。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厦门商圈的发展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的格局转变,并最终提出“一带两主多中心”的商业网店结构体系,和“三区多街”的发展格局。
这个阶段的厦门城市商业空间无论在宏观的商业布局及等级体系还是微观的商业内部业态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商业空间随着海湾型城市的发展不断向岛外拓展,并在商业等级体系方面形成了市级、区级、社区级的金字塔式结构;市级商业中心的功能逐步完善,商业更加高端化;区级商业中心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向市级副中心进军;而社区级商业中心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在商业业态方面呈现多样化,业态构成完备,新型与传统业态并存,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虽然这个阶段厦门商业空间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商业空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岛内相对过剩,岛外相对不足。
2001-2011年:百货商场百花齐放 购物中心发展
从发展阶段看,2001—2011年,厦门商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经营业态多样化,传统百货商超与购物中心同步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日益显现,商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
期间,厦门按照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在商业零售领域,加快市级商业中心建设,改造中山路街区,提高了传统老街的人气,恢复了传统商业区的活力,初步形成了“二路三圈”(即中山路、禾祥西路和中山路商圈、SM江头商圈、火车站商圈)的中心商业区格局,增强了商业中心区的聚集力;规划建设湖里商贸区、前埔商贸区、江头商贸区、海沧商贸区、同安商贸区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商业区;培育中山路品牌一条街、禾祥西路特色商业街、体育路体育用品一条街等专业街;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鼓励发展各种便利店、便民店、连锁店。
(文章来自:赢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