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字塔形塔随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建筑特征一起流入印度。关于这个说法有争议;但有佛教神龛的证据作为支持,比如Sarnath和菩提伽耶的寺庙中的神龛,它们是从同时代的印章和片饰品中复制而来。这些塔也是分成7层,每层都有门洞(图105b)。
图105b
大雁塔的表面处理比印度神龛要素静很多。事实上,大雁塔非常像僧伽罗的Sat Nahal Pasada(位于Polonnaruva,时代为12世纪),后者也是6层或者原来有7层,每一层都内凹,并有角的支撑(105c)。
图105c
玄奘本人看见过菩提伽耶的神龛,我觉得毫无疑问,玄奘记住了这些原型,为将来造塔提供蓝本。我们来列举一下这些塔与大雁塔的共同之处:用砖制作,高度很高,金字塔节形;分为7层,每一层角部都有支撑装饰;每一面都有门洞;都用来存放佛教的图像。菩提伽耶的佛塔现存的高度是180英尺,和大雁塔几乎一致。
所有这些塔都有统一起源,来自西亚。都可以看成印度本土的sikhara的变体,也就是印度-亚里安类型或北部类型的sikhara,也被称作nagara-sikhara(图105d)。
图105d
这种塔的变体更多,在中国6-8世纪的塔中也可以找到影子(图105e)。
105e
所有这些塔,连同大雁塔,必须与中国本土的亭类塔严格区分开来;虽然早期塔确实有综合这两类特征的实例存在,印度和西方类型与中国类型是完全分开的,因为前者是砖石结构,而非木结构,而且前者是用支撑物隔开层,而不是用飞檐来定义层。
到了6世纪,中国塔逐渐辐射开来,木结构让位于砖石结构。历史发展上讲,这种转变无疑反映了印度建筑形式的影响。所以,516年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虽然已经毁掉,但其高度确定为300-400英尺,还是中国没有受到影响的那种式样;有9层,基座为方形,木结构,或许和龙门石窟的浮雕中表现的同时代塔的造型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