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五季,完结!

我总记得那个片段。

该是一九二三年的一个冬日,维也纳要举办一场共和日游行,以纪念哈布斯堡王朝五年前的终结。

彼得·德鲁克,一位奥地利文化官员之子,受邀参与游行,并担任一个队列的领队。这是个意外的邀请,往往只有十四岁以上的少年才有资格参与,小彼得才八岁。

这是彼得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他刚从与弟弟同住的小孩房搬出,独自住进一个可远眺森林的大房间,还获得了成年人的两个标志物件,闹钟与钥匙——他要把握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如今,又突然获得这样一个邀请。

游行开始时,彼得认定这是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他走在队伍最前面,身后的学生、学徒、工人,越聚越多,追随着这个八岁男孩的步伐。

穿过一片积水时,彼得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原本喜欢路上的积水,常故意踏水而过,这一次,他却失去兴致,想绕过积水。但身后的人潮与整齐的步伐,却似对他施了魔法,迫他大踏步走过积水。在积水另一端,他一语不发,将手中的旗帜交给背后的医科学生,脱离队伍,转身回家。

“此时此刻,我觉得格外孤寂,渴望加入他们,”多年后他回忆起这片段,他看着一队队游行者从身边经过,“同时却有一种飘然的快乐,以及无法形诸言语的得意。”

去世于 2005 年的彼得·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不仅因他是现代管理学的创建人,半个世纪以来,他的思想与洞察激励了无数商业领导人的成长,更是他应对历史与人生的态度,他总能以一种崭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现实。当他研究通用汽车的著作《公司概念》出版时,评论家们不知该将之置于何种门类,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其中一位对这位聪颖的年轻学者尤感惋惜,认定他不该将自己的才华浪费在这样的课题上,应专注于政治学研究。

历史最终证明,《公司概念》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公司研究就此诞生。那是 1940 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IBM 这样的超级公司,不仅是一个商业组织,同样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只有移民美国的德鲁克第一次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德鲁克从不喜欢称自己为管理学家、商业思想家,或咨询顾问,他喜欢把自己形容成“社会生态学家”,他观察不同力量在社会中的角色,彼此的冲突与影响。

这种独特的能力,源于才智,也来自于立场。德鲁克喜欢把自己视为一名旁观者,他总对舞台中央、众人合唱,心生怀疑,总试图找到另一个角度,看到被忽视的景观、聆听到意外的声音。

他将自己的回忆录命名为《旁观者》。在书中,他穿越了几乎一整个世纪,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个体,目睹着旧文明的衰退与新世界的诞生……不管日后变得多么声誉卓著,他始终保持了那个八岁男孩的特性,离开人群,按自己步伐行进,混杂着失落与得意。

成为一名旁观者,不仅意味着付出可能孤立的代价,也意味着你要保有充分的耐心与温情,某种变通的技巧,以便同时拥抱明日与昨日;尤为重要的是,你要对人本身充满信任,信任他能够在危机面前,维持基本的善意与自尊,在夹缝中爆发出意外的创造力,即使在晦暗的时刻,仍大胆想象光明……他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最终找到自己的节奏。

如今,《十三邀》已度过五年时光,即将迎来第六个年头。它理应拥有自己的闹钟与钥匙,对于自己的步伐与节奏,定会更从容,并随时拥抱新变化。

我感谢受访对象、合作伙伴、观众,更不要说那些卓越的同事们,你们共同塑造了这个节目的性格与灵魂。即使我们暂时分离,也会在下一个路口见。

——许知远

……

第五季《十三邀》结束了,

哪一段对话给你留下了最深的记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