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郑天虹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下称肇庆新小)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一所新办农村学校,这所农村新学校从2021年3月开办,仅3年多就成为当地创新教改标杆,吸引了云南、广西等地中小学校前来观摩交流。这所学校的创新诀窍在于把学校向大自然延伸,围绕自然教育展开跨学科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
老师如何设计课程?家长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如何激发学生自驱力?这些在城市学校碰到的难题,在这所农村学校有了可喜的探索。
把课堂教学融入大自然
在“寻找春天”的主题任务推动下,肇庆新小二年级学生杨钊从吃花生中获得灵感,与父母一起用花生壳制作贴画,描绘出花生从地里发芽、生长、成熟的过程。这是肇庆新小推进自然教育的一个缩影。
肇庆新小位于鼎湖山保护区。肇庆新小党支部书记陈志光说,该校结合肇庆当地资源,以自然教育为切入点,撬动教育改革创新。
学校打造“五感园”“惊蛰园”等自然生物园区,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课程、探究活动,将自然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把课堂教学置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之中。
在数学课上,教学活动从教室内转移到“五感园”里,基于植物的生长形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了解各类植物枝叶按一定角度生长的规律,提升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在语文课上,师生探究中国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欣赏各种农作物,吟诵经典诗词,设计文创作品,表达作品创意。在英语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农场如何培育植物和养育动物,并用信息卡和新句型进行英文表达。
打开正确陪伴方式
长期以来,单纯的刷题作业令学生感到厌烦。不少学校改变作业模式,布置的各种手工、实践作业又让许多家长、孩子感到头疼,这类作业孩子不会做、家长很难辅导。
肇庆新小根据学生家长大多来自农村,学历不高,但普遍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的现状,将作业与自然教育相融。
今年暑假,肇庆新小四年级学生家长李镇希收到孩子的暑假作业不是习题和抄写,而是种植农作物。具有丰富耕种、养殖经验的她,面对孩子在种植韭菜时的各种难题,一改往日辅导作业的焦虑,成为受孩子崇拜的妈妈,亲子关系大大拉近。
自然教育探索亲子活动
为提高家长参与自然教育的积极性,肇庆新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亲子有效陪伴”“五育融合”等家长培训系列讲座,为各年级家长和学生编写自然教育指导手册等材料。陈志光说,学校开展的家校合作,把握平时课外与寒暑假家校时空衔接、教师与家长责任接力的关键,将推动亲子有效陪伴作为孩子“五育融合”的有力保证。
如今,家长们经常相约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就地取材,形成创意作品。在这种泛在性非正式学习中,父母成为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最好老师。
好奇心激发学习自驱力
自然教育让肇庆新小的孩子们发生不小变化,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强烈好奇心,开始自主选“题”探究。“孩子放下了手机,他每天观察韭菜,记录变化,学习移栽、施肥等技巧。”李镇希说,“后来,孩子又主动提出种太空西红柿。”
孩子更爱观察了,更爱问问题了,更爱动手实践了,更爱表达了……目前,肇庆新小收到学生上交的3000多份综合实践作业。半月谈记者看到,这些作业或撰写自然观察工程笔记,或制作“植物身份证”,或制作植物压花,无一雷同。
学习自驱力带来的自主探究,也催生了学科作业的多元样态。精美画作、中英文绘本,环保公约、成长手册,与名山大川、自然风物关联的诗歌、谜语,甚至还有链接音频的二维码……孩子们将观察自然的好奇心迁移到知识学习上,打开了各门学科的兴趣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