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禹做中国移动客户俱乐部大讲堂北京站

5月4日晚,俱乐部大讲堂北京站特邀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带来题为《用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经济形势及供给侧改革剖析》的精彩讲座。谈中国经济,要从大格局里发出谈经济有很多谈法,有数字派,有趋势派,杨

5月4日晚,俱乐部大讲堂北京站特邀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带来题为《用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经济形势及供给侧改革剖析》的精彩讲座。

现场图

谈中国经济,要从大格局里发出

谈经济有很多谈法,有数字派,有趋势派,杨禹认为自己是方法派。他说,方法错了,掌握再多数据,研究的方向也会是错的。研究中国经济,要把政治环境、法制环境结合起来看。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这半年不寻常。十九大产生了党的新一届领导人;两会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办妥了几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比如宪法的修改,推进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等。所以,今天我们谈中国经济,要从大的格局里说起。

分析中国经济,杨禹认为十九大报告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他总结出报告的十六字“题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他说很多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同志,对后面八个字一带而过,不够重视,但这八个字格外重要,特别是居安思危。这跟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当今中国经济有关,跟今天中国社会应该秉持何种心态有关。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7.1讲话”中提到“四个自信”和“四个重大”。杨禹说,两年来,每当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四个重大讲的是什么,绝大多数人说不上来,大家对“四个重大”的熟悉程度明显低于“四个自信”。那“四个重大”说的是我们随时准备应对重大挑战、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重大风险,其实讲的就是居安思危。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逢重大场合都在讲,为什么大家普遍都有所忽略呢?杨禹认为,这说明一个政党带着一个国家走在一个相对顺风顺水、不断取得成就的阶段的时候,整个社会,特别是执政党,能做到居安思危,真的不是很容易。

现场图

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避免大起大落

谈习近平经济思想,杨禹强调了其中的“底线思维”。杨禹说,在每一个历史周期里,中国经济都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有不能跌破的底线。最近几年,有不少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预计十三五后期,全国GDP增速会降到6%左右,甚至有学者说会降到5.5%左右。这种预言说明他们没有看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丢掉了“底线思维”。十三五期间,GDP增速的底线是平均6.5%,如果达不到,第一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第二无法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很显然,我们有足够的政治决心和专业储备守住底线。

杨禹讲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提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避免大起大落。他举例说,三年前,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暴跌,从6000点跌到3000点,中央政府开始救市。当时经济界和舆论场都在热议,李克强总理来救市,他的心理底线是多少点?有的股评家特别认真地分析了一遍之后说是3500点,有的学者说这太保守,应该是4000点,甚至有人说是4500点。杨禹说,他们都说错了。中央的底线不是任何具体的点位,而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股指的高低不需要政府操心,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股市的大起大落中酝酿的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不救市的话,就会产生连锁式的崩盘。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为了遏制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杨禹说,过去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我把他叫做“独臂”,因为只有总量调控。“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经济一过热就收紧银根,一遇冷就开闸放水,进行大规模政府投资。我们中国经济就是常年在这种大起大落之间来回晃动。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是9.2%,到了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了,中国GDP增速直接掉到了6.3%,断崖式的崩塌。中央政府迅速拿出了4万亿的投资。这些年,中国经济界对当年的4万亿不无微词,认为副作用太大。这个副作用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但从当年的严峻形势看,这是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必须做的。如果不拿出这4万亿,就会出现全局性的崩溃。我们不能在真空中去判断利弊得失。

2009年,杨禹在发改委工作。年三十晚上,发改委办公楼灯火通明,大家都在研究如何落实那4万亿。中国经济很吃这一套,4万亿投下去之后,立即就止住了经济颓势。一季度全国GDP增速就到了6.1%,到09年夏天,GDP增速已经回到10%以上。到了那年十一黄金周,发改委又开始加班,连夜研究如何遏制经济过热。“这就是‘独臂人’的苦恼”。杨禹说,增加一只“手臂”来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这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考虑。所以,看待当今中国经济,一定是看如何从供给侧发力。

杨禹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杨禹解释说,如果所有需求都去满足的话,环境和资源压力太大,所以我们要寻找所谓的“优质需求“去重点满足。什么是优质需求呢?杨禹指出:新需求、中高端需求、个性化需求和占用消耗资源少的需求,更符合优质需求。供给侧改革有三个长期落脚点,第一是劳动力供给: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改善人才使用环境,削减劳动力结构性错配;第二是技术供给:集中攻克关键技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第三是制度供给:完善市场体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杨禹说,供给侧改革正从前几年“去产能”的紧迫任务,转变成一项中长期的深层任务。

现场图

看待中国经济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讲座最后,杨禹讲述看待中国经济的正确方法。首先,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好消息,也要看到坏消息。杨禹说,有时候我们部分统计部门报喜不报忧,我常常会以评论员的身份补充几个坏消息。实事求是地讲讲反映经济运行问题的数据,这不丢人,看到不好的数据不会影响我们的信心,反而更让我们“居安思危”。其次,要用全球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的成长性和局限性。只讲成长性不讲局限性,人家就会搬出“中国威胁论”;反之就会有“中国崩溃论”。最后,要用务实眼光看“稳增长”动力的不同着力点。有些领域,政府可以少做点,企业可以多做点,多多少少之间,体现的就是改革思维。

现场有观众提问:中国经济的两只手臂--调总量和调结构,它们如何协调?杨禹回答说,总量调控主要是中央负责,而结构问题的解决,主要看地方、行业、企业。只有企业才能够判断什么是有效供给,什么是优质需求,政府应当是站在“第二排”的。总量调控与结构改革的协调其实也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二者都要发挥出各自优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