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丈毯,千两丝——天水丝毯的前世今生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更是硕果累累,遍地开花。2014年,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一丈毯,千两丝,这足以说明,体现向善向美的非遗文化,在心灵手巧的妇女手中得以传承发扬,亘古未变。
□祝贺
天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毯织造技艺入列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和江苏、浙江、河北、四川并驾齐驱的国内主产地。
从秦州区石马坪进吕二南路,通向小山沟,和市区很多地方不同,秋天的阳光静静地打在山坡上。不远处的天水新天丝毯有限公司,僻静冷清。
刘静波,国家级非遗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戴副金丝眼镜,斯文精明。他在车间指导工人织毯。女工们坐在编织机旁,埋头操作,用心把一根根丝线有条不紊地一点点编成所需的图案。织工要有美术、绘画基础,否则难出精品。
刘静波客气地领我参观,给我介绍。
丝毯用桑绢丝、榨绢丝作主料。事先,要请客户看小彩图,设计图样,绘制大稿。要经过点样、算线、染色、捯线、上经、绽经、过纬、砸平、剪荒毛、平剪、雕刻、整理等二十多道工序。一件中等尺幅的丝挂毯,要历时好几个月。
手编和机编有啥区别?我问。
“机织毯算料快,设计上不如手工灵活,能突出手艺的唯一性。电脑生产速度快,图案死板,没有手编毯收藏价值高。我们的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靠收藏市场还能生存。以前有幅《五牛图》出厂价2000多元,到了2011年市场售价达6800元。大点的要2万元,实卖能翻番。就在南方,大型手工毯达10万元,而机织的成为低端货。”刘静波介绍。
走进展览大厅,手工丝毯琳琅满目,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细腻逼真,用色精准,赏心悦目。刘静波创制的麦积山挂毯,古朴生香、意境悠远、编织精细,被甘肃省政府作为礼物,赠送北京中南海和美国、日本驻华使馆。
丝毯,是以桑蚕丝线、柞蚕丝线栽绒绾结而编织成的手工栽绒地毯。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地毯,就在西北牧区开始了。中国丝毯主要产于河北、江苏、四川、浙江、甘肃天水等地,目前现存最大的丝毯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河南和四川的阆中。甘肃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又有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远在唐代就有丝毯生产。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毯,是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东汉地毯。
1000多年前,名为“地衣”的麻织地毯就在天水出现了。民国五年,陇南第一工艺厂用栽绒生产,土法染线,图案单调,工序单一,产品多是马褥子、独立褥子、坐垫等。
1973年,原天水市综合加工厂转产地毯和丝毯。那年,刘静波从河北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分配来天水,开始了他与丝毯的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五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综合加工厂丝毯产量达两万平方米,成为西北地区独家产品,有京式仿古、艺术挂毯、波斯图案等三大类185个品种。设计精巧,做工考究,立体感强,吸音、防潮、保暖、虫不蛀、耐腐朽、绿色环保,很受国际市场欢迎,在全省丝毯行业有较大份额,是出口创汇的重点企业。
20世纪90年代,天水丝毯迎来了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达两千多人,在市区周边农村有多处加工点,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后来,天水丝毯厂改制组建天水新天丝毯有限公司,变卖了原有的土地,资金多用于职工身份置换,厂址也从西关南明路搬至吕二南路。
如今,刘静波成为国家级非遗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他们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有120道至500道各种档次、规格的艺术挂毯,远销日本、欧美等二十几个国家。年产各类丝毯两万平方尺,产值达300多万元。
刘静波一边介绍,一边领我参观展室。我步入展览大厅,看到地上、墙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各式图案的手工丝毯,细腻逼真、用色精准,让人爱不释手。我们来到生产车间,女工匠们按照工艺和图案设计要求,织出不同厚度的毯子,再通过片剪修饰,突出毯面图案纹样,达到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当下,全国200多家丝毯企业,受机织毯冲击,只剩下十几家勉强维持。
刘静波沉思片刻说道:“受机织毯市场的冲击,产量严重下滑,手工织毯费时费力,高成本低产出,年轻人都不爱干。20世纪90年代,人员流失严重,大部分人员另谋职业。而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离去,仅依靠年龄较大的老员工维持现状,目前,天水丝毯制作技艺虽在传承人掌握之中,可生产人员青黄不接。”
如何让老手艺后继有人?我问。
刘静波喝了口茶,目光坚定地眺望远山。“非遗的保护传承,要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加以扶持。长远来看,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参与进来,热爱传统手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兴旺起来。”
他的话,像成熟的山色,绚烂了天水的秋天,给人一丝信心和希望。
如今,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天水新天丝毯有限公司搬迁至伏羲庙东面的天水古城,作为羲皇故里非遗向各地游客现场展示。今后,天水丝毯将结合旅游市场,创制小型、便于携带的地方文化丝毯,作为旅游纪念品或礼品推出。用机织毯望尘莫及的软浮雕手工丝毯,通过少而精、高附加值,重新夺回市场。“近年来,已有很多藏族同胞找他们订做雪域高原地域特色挂毯,市场方兴未艾。”刘静波说。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