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笑谈三国之煮酒论英雄(一)
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一个片段——煮酒论英雄。
话说那日,曹操闲来无事,便在自家一小亭子里,青梅煮酒,悠哉悠哉地准备小酌几杯,但曹一个人喝着闷酒实在无聊,就把在自己手下的临时工刘备叫来陪自己喝酒聊天,消遣消遣。
恰逢当日天气突变,天边呈龙挂之像。引出了后边一段精彩的故事,曹操以龙的形象暗比作英雄,把当时的各路诸侯一一解剖分析,最后直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曹操早就看出,刘备并非池中之物,表面上一个老实巴交的种菜的,其实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自己手下打短工。
先看看曹操是这么理解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也就是说,曹操认为,英雄是有大志向、有大谋略、想吞并天下的人,便是英雄。
相信曹操的话能让刘备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不惊出他几身冷汗才怪!就好比我们给老板打工,突然有一天被老板叫去说,我看你不像个干活的,跟我一样是块当老板的好材料。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应该是要被老板炒了的节奏,其次才会想或许会被提拔重用。
很多人认为,曹在论英雄中的表现是对刘动了杀机,想除之而后快,最后被刘表演了一场雷震筷子落的好戏,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保住了一条小命。
我认为,曹未必就是想杀了刘,或许他对刘有英雄相惜之感,论英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很欣赏刘,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让刘知道,对刘坦诚相见,目的是为了让刘能真正的加入自己的集团,做自己的高管,况且,刘的小弟关、张也是少见的人才,早在黄巾之乱时,曹就亲眼见过关羽温酒斩华雄,早想一并收为己用。
老板都有爱才之心,况且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团队,谁不希望能让这个团队为自己的企业出力?
说到这,我不得不说我真的很佩服刘备的演技呢,要是出生在今天做演员,足以秒杀当今的任何著名演员。
话说曹操和刘备二人,后来都雄踞一方,各自为政。一位被称为奸雄,人称“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背负了千古骂名;另一位则被认定为仁义君子,一心匡扶汉室,因此流芳百世。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且看,从最早的何进,再到后来的董卓,再到王允,哪个不是声称要匡扶汉室,可哪个在掌握了实权之后,又能安心受命于丝毫没有威慑力的小皇帝?
董卓的时候,各路诸侯曾歃血为盟,推举袁绍为盟主,美其名曰:为国讨贼!然而,各个心怀鬼胎,面和心不和,谁会真的愿意为名存实亡的刘汉出力?
诸侯们各怀私心,谁都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只有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曹操终于看透了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其实不难看出,各路诸侯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古时候讲:名不正,则言不顺!什么为国讨贼啊匡扶汉室的都是一句口号而已,事实上都是想成为第二个、第三个……董卓而已。
就说孙坚吧,得到了传国玉玺一个死物,就如获至宝立马想据为己有,而各诸侯也都盯着传国玉玺,谁曾想过管天子的死活?反而只有曹操,带兵迎回了献帝。
正是因为曹操看透了天下诸侯,保汉是假,篡汉是真这一点,才有了后来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试问,曹操能有什么办法不独大?如果曹操不控制住献帝,任由献帝自由发挥,献帝作为皇帝,能容得下威信这么高的曹操?我认为不会,除非曹操嫌自己命太长,想早点死。
所以我认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也是时势造英雄!
就好比在一个企业,董事们和股权都倾斜到总经理这边的时候,董事长就是一个签字的摆设,但他总想着要拉拢其他董事,希望有朝一日能炒了这位总经理!
刘备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被其拉拢的对象之一。
我们都知道刘备向来都是以汉室之胄自居,其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呢也无从查证,但我认为刘备之所以能在后来雄霸一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一声“皇叔”,这一声“皇叔”无疑给本来无从查证的刘备的一次正名,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我认为并不能说明刘备真的是皇叔,而是献帝为了在朝中培养自己能够制衡曹操的势力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段。
正因为献帝的一声皇叔和一份讨贼血诏,让刘备在后来建立蜀国基业的时候具有了极强的号召力,再加上刘备善于表演,又懂得攻心为上,装出一副对老百姓很贴心的样子,俘获了老百姓的心,这也为其后来取得西川,建立蜀国基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再看看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是和汉高祖刘邦一样的路线,这个路线本来就是为刘设计的帝王路线,唯一和高祖不一样的是,必须首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为什么不借着大好良机杀了曹操呢?难道真如诸葛亮所说曹操命不该绝?真的是让关羽还在曹营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人情?按理说,能为国诛贼、匡扶汉室,何乐而不为?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赤壁之战时,刘备还不曾取得西川,势力也很小,试问,如果在当时杀了曹操,这天下和刘皇叔还有什么关系?根源在于,刘皇叔还需要利用曹操这样一位奸雄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后来,刘备取西川,逐渐形成了隆中对中的鼎足之势,成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
那么,曹操和刘备二人,誰更像是英雄呢?我认为曹操更称得上是英雄!
1.曹比刘光明磊落。从二人的初心及发展来看,刘备一心想当皇帝,却不敢说出来,也不敢表现出来,而曹操则是敢明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曹比刘更有气度。从二人所经历的失败来看,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莫过于赤壁之战,在失败后,曹操曾坦然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北方仍为我所据,几十万兵马尚存,他日重整旗鼓,来日再战,必胜!”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败莫过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同样的失败,刘备不能像曹操一样坦然接受失败,一病不起,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
3.曹比刘更有格局。曹操和夏侯渊的关系不比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差,曹操在得知夏侯渊之死后,其非常痛心,但其并没有因为夏侯渊而疯狂的报复蜀国,因为其明白,个人的荣辱得失相对于国家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在国与国的较量中牺牲个把人是很正常的。刘备则因关羽的死,倾举国之力讨伐东吴,最后只得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