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相机 | 有特色的武汉友谊双反相机

图并文=李晓璘

友谊中画幅双反相机是武汉照相机厂 1970 年代的主要产品。

其生产数量远远不及我国双反相机的鼻祖“海鸥”,比起当时国内双反相机生产“大户”丹东照相机厂的产品,也难以望其项背,但其产品颇有特色。

01.武汉友谊双反相机

友谊双反相机的起源

武汉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 1973 年,过程颇为曲折。这一年,在原武汉仪表齿轮厂和压力表轮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我国第一家照相机快门专业生产厂——武汉照相机快门厂,开发,设计、生产镜间快门。

1974 年 4 月,从武汉仪表工业公司抽调的部分干部与从武汉仪表机床厂、武汉仪表模具厂抽调的 40 名工人一道开始筹建武汉照相机厂,着手研制 120 双反相机。同年 10月,与武汉船用仪表厂合并,正式成立武汉照相机厂,开始一边继续生产船用压力仪表,一边试制相机。

1975 年 7 月,试制出了第一批 30 台 120 双反相机。1978 年,工厂与照相机快门厂合并,成立武汉照相机总厂,共设武汉照相机厂、照相机分厂、照相机快门厂、仪表电镀厂、东方仪表厂、红旗光学仪器厂和照相机包装厂共 7 个分厂。

1979 年首次批量生产双反相机 200 台,每台的成本竟然高达 853.4 元,大约是当时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资的 30 倍,根本无法大量生产。刚刚成立的武汉照相机总厂和武汉照相机厂是两块牌子,同一套领导班子在指挥。

从 1975 年研制出样品到 1979 年小批量生产的5年间,他们的研制人员反复设计、试制,不断降低成本、完善产品,以推出一款不同于海鸥 4B 的双反相机。

1970 年代,我国国民平均收入水平很低,买得起相机的很少,更谈不到普及。但由于 120 胶卷拍成的底片不必经过放大,只用简单的接触印相就可以得到 6×6 厘米的正方形照片,十几个人的全家福合影也能看清每个人的相貌,加之正方形照片稳重、大方,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念。

所以双反相机在中国极为流行,生产数量之大、销售之火爆、使用人群之广、风行时间之长都在世界摄影史少见。1967 年上海照相机厂推出的海鸥 4B 型双反相机,由于操作简单、质量稳定和价格低廉,得到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追捧,销售极为火爆。

各省市照相机厂纷纷仿制,销售都很好。武汉照相机厂 1974 年建厂,正是 120 双反相机大行其道之时,自然把研制 120 双反相机放到了第一位。

又由于当时 135 胶卷和彩色扩印已经渐成趋势,所以可以同时拍摄 135 胶卷的 120 双反相机也受到市场的欢迎。武汉照相机厂把目标确定为通过安装简单附件就可使用 135 胶卷拍照的 120 双反相机,不仅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也规避了和各地厂家的竞争。

友谊 SF-A 相机

02.友谊 SF-A 型双反相机

我们先看看该厂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友谊 SF-A 型双反相机(图02)。这款产品经历长时间改进而成,工艺比较精致。

其特点为:标牌为黑体“友谊”二字,中间有汉语拼音 YOUYI。机身左侧的调焦钮由金属制成,上有胶卷感光度标牌及景深表(图03)。右侧的过片钮也是金属制成,上印“中国制造”的英文。

03.友谊 SF-A 型双反相机左侧面的金属调焦旋钮,上有感光度标牌(只起提示作用,因该机无测光功能)和景深表

俯视取景器后盖压有友谊的汉语拼音字样,不仅 LOGO 清晰,还增加了后盖的强度,这在国产相机较为罕见(图04)。底盖的后盖开关盘由金属制成(图05)。

取景和摄影镜头都采用 75mm F3.5 规格,上下排列,下方的摄影镜头序号由 SFZ 打头,下方印有“武汉照相机厂”字样。

04.友谊 SF-A 型双反相机俯视取景器顶盖上压有“友谊”的汉语拼音 YOUYI 字样

左、右两侧分别是快门速度拨盘和光圈拨盘,快门速度共 10 挡,范围在 1-1/300s,有 B 门;光圈由 3.5 到 22 共 7 挡,3.5 排在最上方。闪光灯插孔位于相机前脸的右上方(图05)。

首批 SF-A 相机配有 135 胶卷附件,其附件结构及装卸方法与海鸥 4C 相同。这款相机用 120 胶卷可拍 6×6cm 画幅 12 张,或 6×4.5cm 画幅 16 张,分别靠后背两个红窗计数。

05.友谊 SF-A 型双反相机的摄影镜头

安装 135 附件后可以拍 24×36mm 画幅 36 张,自动停片,靠机身右侧的盘状计数盘计数。由于这批相机产量很小,市面上难得一见,但也让我们了解到武汉照相机厂原始的设计初衷。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曾从当时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影友手中借到一台 SF-A 相机,在武汉盘桓一周左右,拍摄了两卷 120 胶卷和一卷 135 胶卷,感觉用起来颇为顺手,过卷顺畅,快门动作干脆。装卸 135 胶卷附件简单、可靠,和之前用过的海鸥 4C 几无差别。

其后大量生产的 SF-A 则不再配备 135 胶卷附件,可能是制造工艺的限制,也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也就是说,早期的友谊 SF-A 分为带或不带 135 胶卷附件两种,两者外观完全相同,使用同样的说明书。

不带 135 附件的一款机身内壁仍然有安装 135 附件的小孔,只是没有安装连接 135 附件的传动结构(图06)。

06. 不带 135 附件的 SF-A 型友谊双反相机

此后生产的 SF-A 又先后做了一些改动:先是将闪光灯插孔由右上方移到左下方,取消机身内安装 135 胶卷附件的小孔;然后是将调焦和过卷旋钮、后盖开关盘材料由金属改为塑料;

再后,光圈拨盘上的光圈值排列顺序颠倒,最大光圈 F3.5 从最上方移到最下方。这批产品可以说是 SF-A 的后期产品。这三款相机可以看出从 SF-A 到 SF-1 型产品的演变过程。(图07-09)。

07. 友谊 SF-A 后期型号之一

在 SF-A 相机中,有两款机型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 1/400s,是当时国产双反相机中快门速度最高的。

它取消了快门速度中不常用的 1s、1/2s 和 1/4s 挡位,将原来的 1/300s 挡位改为 1/400s,并增加了 1/250s。

这种设计在 SF-A 的后期两种机型(图10、11)中均能看到。虽然快门速度增加 1/100s 不会给相机性能带来明显提升,但毕竟是一种技术进步,这要部分归功于生产这种快门的武汉照相机总厂照相机快门分厂。

08. 友谊 SF-A 后期型号之二

09. 友谊 SF-A 后期款式之三

友谊 SF-1 相机

经历 SF-A 后期的诸多改动,武汉照相机厂的新一代产品 SF-1 应运而生。SF-1 与之前产品的区别是:相机的商标改成汉字行楷,简约而漂亮,比起汉字加拼音更富于时代感;

其次,改进了摄影镜头的设计和加工,镜头序号由 SF-1 开头,镜头中心及边缘分辨率比之前的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 SF-1 系列中,机顶商标字体稍有差异,被坊间相机收藏者分为“连笔”和“分笔”两款。但它们的结构没有任何区别,所以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商标制作中的差异造成(图10)。

10. “连笔”和“分笔”两款 SF-1。注意左侧相机商标“友谊”的“友”字下部向左的一撇有个向上的沟

后期的 SF-1 增加了带电触点的附件插座(热靴),使得友谊双反成为国内生产的最早带有热靴的双反相机。带热靴的相机后来又创出黑色面板的一款,民间俗称为“黑脸”、“白脸”带热靴的双反相机。

方便了闪光灯的安装和使用。从手头资料上看,这款相机并未以 SF-2 命名。镜头序号仍然是 SF-1(图11)。

11. 带有热靴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

据原武汉照相机厂技术人员回忆,1976-1977 年初,武汉照相机快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初期的 SF-A 相机上加入了电测光装置,并且试生产了 20 台样机。

那个时期,国内一些相机厂家先后推出了带电子测光的双反相机,例如福州照相机厂的风光 3 型相机、丹东照相机厂的牡丹相机、天津照相机厂的东方相机等。也有不少厂家推出了试制品但没有量产。

从原理上讲,照相机的电子测光并不复杂,加装测光原件可以提升产品档次,所以众多厂家都在研制。但由于当时国内的测光元件灵敏度差、个体差异较大、性能不稳定等原因,这些尝试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电测光的供电也是个大问题,当时市场上民用电池的体积都太大。善做“无米之炊”的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依据现有条件,设计出了千奇百怪的电池安放方式。例如天津生产的带测光的东方双反相机,使用的是两节 1.4 伏进口助听器用的N型电池。

12.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

这种电池长 27mm、直径 9mm,比 7 号电池还要短和细,被巧妙地安置在该机收片仓的后方空间。这种电池虽然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但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丹东的牡丹 MD-1D LED 型相机则比较幸运,找到了使用纽扣电池的解决方案,电池安放在机身左侧,并为电池仓设计了一个比较专业的旋转式仓盖。

我们主要看看这款带测光的友谊双反相机吧。这台相机以早期的友谊双反为基础,完全符合早期SF-A的特点(图12)。

它的测光元件安装在相机额头的“友谊”两个汉字之间,测光窗使用了当时很常见的半圆形小型指示灯罩,显得非常突兀(图13)。

13.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测光元件位于机顶“友谊”两字之间

我第一次看到它时还认为是有人 DIY 的。因为测光原件安装部位的汉语拼音字母都还保留着,十分粗糙。后来又见了几台都是如此,有着极其明显的手工操作痕迹,应该是小批量试制品。

机身右侧过片旋钮下方有一个菱形有机玻璃标牌,用四枚螺钉固定。标牌黑底白字,上方印有代表电子科技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原子核被一相机快门图案代替,昭示其为使用电子科技的照相机。

14.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机身右侧过片旋钮下方的菱形有机玻璃标牌

中间横排大字“TDK-1”(图14),显然标示着该相机的型号。下方 7 个小一些的汉字“武汉仪表齿轮厂”标明了试制单位。

而该厂正是抽调部分人员组建照相机快门厂的单位。两个工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原子结构图案同样被镌刻在镜头圈下方,“武汉”两个汉字中间(图15)。

15.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摄影镜头

小心拧下标牌上的四颗螺丝,掀起这块标牌,其后方贴着一个同等大小的纸片,上面印着我们在标牌上看到的文字和图案。

再向下,是一块安装着电池电极触点的电路板,下方是安放四粒纽扣电池的空间(图16)。

16.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测光元件用电池的电池仓

从尺寸看,那些电池比现在的纽扣电池大得多。拆下顶部的取景器,可以看到整块的测光组件被安放在商标后面的“额头”内(图17)。测光头、集成块、阻容元件清晰可见,一颗红色 LED 伸向后方,定位于取景玻璃左上角。

操作者在取景同时可以看到曝光指示,还是比较方便的。它的整体设计十分巧妙,明显优于牡丹电测光和东方电测光双反相机,甚至好于风光 3 型。因为它采用了固定快门速度,而原速度调节柄改成了胶卷感光速度调节,原光圈调节柄保持不变。

17.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测光组件安放在商标后面的“额头”内

安装胶卷时先调好感光度,在测光时只要调节光圈值就能看到测光显示了,这在当时较为先进,有点速度先决的感觉了。

机身两侧的下方分别设计了测光开关、电池电量检测开关、按钮和指示灯(图18)。

18.带测光的 SF-1 友谊双反相机测光开关和电池电量检测开关

在测光组件下方的铸铁机身上有阿拉伯数字“19”字样,是锐器刻画出的,十分清晰,依稀可辨。

这些小批量、手工制作痕迹,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试制品只有 20 台的传闻。可惜的是,这些试制品既没有留下试用报告,也没送上级部门鉴定,而是赠给了当时的各级领导部门“试用”,其下落已无从追究,历史资料上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现在能见到的更是凤毛麟角。

武汉照相机厂从可以拍 135 胶卷的双反相机起步,不断创新和改进。在国内第一个实现快门 1/400s,第一批在双反相机上安装闪光灯热靴,较早试制了电测光的双反相机。从眼前几台略显斑驳的老相机里,我们可以体会武汉照相机厂当初的认真和开创精神。

摄影世界原创栏目

《经典相机》NO.50

栏目策划:李毅刚

编 辑 : 陈忠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