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你可能没听过李叔同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送别》。
李叔同出生于晚清一个有钱人家,是一位风流公子。
快40岁时,他出家了,法名演音,号弘一,然后潜心研究佛学,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当然,李叔同的出家,并不是跑到寺庙剃头就了事了,这个过程相当复杂。
李叔同家是个家教甚严的官商之家,而且全家信佛。
据他母亲讲,他出生时,一只喜鹊叼着一根橄榄枝放在产房的窗户上,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一直把这根橄榄枝随身携带,还常常对它祈祷。
他是父亲的老来子,却是个庶子。
幼年丧父后,他除了被兄长严厉管束之外,还会跟着大娘诵读佛教经典《大悲咒》和《往生咒》,他嫂子也经常教他背诵《心经》和《金刚经》等等。
还没学四书五经,李叔同就接触了各种佛经。
他不懂佛经的意思,却能在念经时生出空灵的感受,享受到平等和安详。
可以说,李叔同是泡着佛经长大的。
长大后的李叔同,经历了初恋分手、包办婚姻、挥霍家财、学生运动、母亲病逝、幼子夭折、赴日留学、家道中落等一系列事件。
那个时期,正是清末民初新旧交替的阶段,他的人生被按了快进键也很正常。
李叔同留学回国后,在天津和上海都当过教师,但时间不长。
1912年秋天,他受聘成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音乐、图画课教师。
这个学校就是后来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在这里带了不少学生,包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和漫画家丰子恺。
▲弘一法师(上)、刘质平(左)、丰子恺(右)
丰子恺称李叔同的教育是“爸爸般的教育”,夏丏尊的教育是“妈妈般的教育”,一严一慈,造就了后来。
关于丰子恺口中的“爸爸般的教育”,我们在刘质平身上可以看得更清楚。
刘质平是丰子恺的学长,更早遇到李叔同。
▲1948年奉送弘一大师灵骨(舍利)上供于杭州北山街招贤寺(前排左1刘质平)
1916年,刘质平毕业,李叔同鼓励他去日本留学,并资助他留学的费用。
但他本身也只是一个靠工资养家的大学老师而已。
于是,他在一封信里仔细地给刘质平算账:他的月薪是105元,每月要给上海家用40元、天津家用25元,过年过节要加钱,自己的日常支出加起来20元……balabala算下来,每月多出20元给刘质平。
这确实是像老爸会干的事。
同时,他也表示,这资助不是白给钱,而是有条件的。
他对于这项资助提出了几个条件。
第一,这些钱是赠送的,以后不用还。
第二,这项资助不能告诉第三个人,就算家里人问起,也不能提他的名字。
第三,这项资助从刘质平家里供不起学费开始,到毕业为止。如果李叔同这边出变故,没工资了,就中止。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刘质平不能违背他的意见。没别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平平稳稳地完成学业,不要半途而废。
这也确实是像老爸会干的事。
▲刘质平(左)、弘一法师(中)、丰子恺(右)
不仅如此,刘质平到达日本后,李叔同还专门给他列了六条注意事项:
(一)宜重卫生,避免中途辍学。
(二)宜慎出场演奏,免人之忌妒。
(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
(四)勿躐等急进。
(五)勿心浮气躁。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
第一条是让他注意身体,除了搞学习,还要安排好休息、运动,避免因身体问题而耽误学业。
第二条是怕他被人坑,让他尽量避免秀才华。
后面就是让他要修身养性了,不急不躁,人就快乐了。
感觉李老师要是穿越到宫斗剧里,肯定能活到大结局。
后来,李叔同又怕刘质平一个在国外交到坏朋友,又给刘质平写信,强调“交友不可勉强,宁无友不可交寻常之友”。
这也确实是像老爸会干的事。
可见李叔同真的是一个为学生操碎了心的好老师!
刘质平赴日留学那段时间,李叔同出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
1917年,他对刘质平提起近况,说:“所藏音乐书,拟以赠君,望君早返国收领(能在五月内最妙),并可为最后之畅聚。”
他决定把自己的物品都处理掉,能送给朋友的就送出去,就连远在国外的刘质平也有份。
1918年春天,李叔同写信告诉刘质平:“早在今夏,迟在明年,将入山剃度为沙弥。刻已渐渐准备一切……”
虽然还没有剃度,但是,“正月十五日,已皈依三宝,法名演音,字弘一”。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徒弟,我要出家了,这次是真的。
接下来,问题来了!
出家就得辞职,辞职就没有工资,没工资就不能资助刘质平,那么,刘质平咋办?
一个月后,李叔同写了一封感人的信。
“君所需致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元。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致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致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
看到没!
好老师的至高境界!
他虽然特别特别想出家当和尚,但是不忍心学生的学业出问题。所以他决定,凑到需要的学费再去当和尚,如果凑不到钱,就继续上班赚钱,等刘质平毕业了他再去当和尚!
刘质平十动然拒,果断停了学业,在同年夏天回国,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李叔同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农历七月十三,也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正式剃发出家。
虽然李叔同对学生好得没话说,但他出家这件事还是有个槽点。
有人问他为什么出家,他说不为什么。
对方又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
他回答道:“譬患虎疫死焉,将如何?”
你问我的孩子没了我怎么办,我倒要问你,世事无常,如果我暴病而亡,他们会怎么办?
这话听着很有道理,但也十分残忍。你能为了学生而晚些出家,为什么就不能为了孩子而晚些出家呢?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一生的幸事。
遇到这样的老爸,实在是太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