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相关文件对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提出新要求。近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发布的最新“保险+期货”工作方案,让社会看到了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在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参加的一场交流活动上,与会人士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发展迎来重要机遇,也需要继续从完善制度标准、加大扶持政策和提升被服务对象意识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强调要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4月9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在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中证金融研究院院长毛寒松表示,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发展在助力企业上市、发债融资、资产证券化和期货期权市场服务“三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CAFI院长贝多广看来,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主要包括支持普惠金融机构上市、支持中小微企业上市、帮助普惠金融业务所形成的资产证券化、创新普惠理财产品等。
北交所今年2月曾表示,未来在完善普惠金融制度安排方面,将持续深化三四板合作对接、强化对重点地区企业培育等。根据相关安排,2025年,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将有序开展,并将支持“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挂牌上市。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副院长解学成表示,北交所创立之初证监会提出三个目标,包括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成长路径,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北交所成立之后走的每一步都在普惠金融的路上走得很扎实。
同样将进一步深化的还有期货相关普惠金融产品。4月10日,郑商所于发布2025年“保险+期货”工作方案,重点支持苹果、红枣、花生、白糖等农产品的县域项目,计划实施29个县域项目及10个“新农提升计划”项目。郑商所首次设定了服务费用的上限,单个项目的服务支持金额上限可达到400万元。
期货交易所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种、优化现有品种、创新服务模式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工具和服务。招商期货数字金融部总经理、ESG负责人陈星辛表示,该模式结合了农业保险与期货衍生品工具的优势,帮助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针对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渤海证券股权融资总部负责人张可亮认为,北交所、新三板要建设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生态,应该从理论、制度、主体、市场、环境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建议设立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可执行标准。以服务对象为例,定性指标可结合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定量指标可与目前的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条件相结合。但在设立营收、利润等财务指标门槛下限的同时,还应该对财务指标上限进行规定,防止大企业挤占普惠金融资源。
在推进普惠金融业务所形成的资产证券化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周琼谈到,当前普惠金融可盘活的资产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向普惠群体提供融资支持的债权类资产,以及向普惠群体提供普惠服务的基础设施类资产,其中前者已有较为成熟的盘活模式,后者在盘活过程中部分面临权属复杂、交易成本高与收益率低等难点,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实现资产的精准分类与动态优化,提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