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媒体上,随便哪个人,抄抄洗洗就能成为大V,所以什么荒唐的说法便都会出现。比如在说到驳壳枪在中国的俗称时,便经常会看到“镜面大肚匣子”、“二十响插梭大镜面”等等。
此说甚是荒唐!
有必要说一说什么是大肚匣子,什么又是镜面匣子。
先说这大肚匣子。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大肚匣子的描写很多,比如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那里面36人的剿匪小分队有三个小队,其中一个小队全部装备步枪,一个小队全是冲锋枪,还有一个小队,就全是二十响的大肚匣子。
旧中国人们俗称的大肚匣子,通常说的是德国造M1932手枪,即如下图这个:
或者是西班牙的仿制品阿斯特拉M903手枪:
西班牙MM31插梭盒子也属于这一类。当然,还包括中国山寨的插梭驳壳枪了。
为什么被称作大肚匣子,一个主要原因,是M1932快慢机或M903快慢机手枪都是用双排双进的弹匣供弹,本来弹匣就很厚,又有弹匣仓在外包裹,就更厚,以致造成弹匣仓外部凸起,而这凸起又正是全枪的中部,就好比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故名大肚匣子。请看:
再看西班牙阿斯特拉903手枪的机匣部位特写:
上图系阿斯特拉903手枪右侧机匣特写,装10发弹匣。
这是阿斯特拉903手枪左侧机匣特写,装20发弹匣。瞧瞧这隆起的弹匣仓,有点大肚子的感觉没有?
第二个原因,也有大肚能容的意思。因那时的手枪绝大多数的弹容量都是7~8发,20发的弹容量对于手枪来说,实在是够能容的了。
再说一说镜面匣子。
关于镜面匣子,老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描写,比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开头第一章第一段,有这么一句:“老梁穿一身青色粗布棉衣,腰间系着红色牛皮带,上面斜插着金鸡圆眼大机头的盒子……”这金鸡圆眼大机头的盒子,就是大镜面匣子的另一个俗称。
旧中国俗称的镜面匣子,所指十分的明确,即德国毛瑟1899年式手枪,就是这支:
为什么叫大镜面呢?因为一般常见的驳壳枪的机匣两侧,都有一些凹槽、铭文和商标,唯独这款驳壳枪,机匣两侧既无凹凸,也无铭文,也无商标,就是平整一块,而且打磨的十分光洁,在中国就有了大镜面的俗称。
上图是普通毛瑟手枪(上)和大镜面毛瑟手枪(下)右侧机匣的特写。
这是二者左侧机匣的特写。
这样对比后,是不是就明白为什么叫大镜面了?
该型驳壳枪是早期(1899~1905)生产。最初是应意大利海军的要求特供的,后来也将多余的部分卖给中国,但总产量不高,流传到中国的相对其他驳壳枪也是少数。
毛瑟1899年式手枪都是十发固定弹仓供弹,半自动发射,所以你如果看到那些靠洗文吃饭日日更新什么都懂的网络大V说什么“二十响插梭大镜面”或“快慢机镜面盒子炮”,那统统都是胡说八道。
当然,毛瑟早期是有镜面二十响生产的,如图:
该枪是二十响不假,但仍然是固定弹仓,不是下插梭;仍然是半自动发射,没有快慢机。这款手枪,比意大利海军订购版更早,产量更少,是1899年之前毛瑟手枪尚处于摸索阶段的产品。不知有没有传入中国,即便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大肚”也好,“镜面”也好,都是针对驳壳枪机匣表面的特征而言的,一个是中部凸起,一个是整体平滑如镜。二者是有他无我有我无他的关系。说“镜面大肚匣子”,就好比形容一个人“光洁如玉的麻子脸”,你说荒唐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