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对线塞纳河!法国总统点赞的“反传统”艺术展登陆广州 - 凤凰艺术

贝纳·维内

2025年4月15日,法国艺术大师贝纳·维内(Bernar Venet)“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馆区)正式启幕。继2024年于北京凤凰中心首展引发热议后,展览首次南下登陆华南地区,以更具在地性的展陈逻辑串联起艺术家的艺术探索道路。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凤凰艺术联合主办,贝纳·维内工作室与德萨画廊协办,乔纳斯·斯坦普肖戈再次担任展览策展人,王绍强担任展览总监,展出艺术家自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代创作的90余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及文献资料,系统呈现其跨越六十余年的艺术实践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1698年,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首航广州,从此开启了中法远洋贸易。这艘船不仅带回了瓷器、丝绸等商品,同时,也促成了法国在广州设立其首个领事馆(1777年)。随船抵达的数学家、传教士通过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典籍,成为早期

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与瓷器之外,一场艺术与文明的对话同样悄然发生。法国传教士将《周易》译介至欧洲,莱布尼茨从中窥见二进制逻辑,三百年后,法国艺术家贝纳·维内的钢铁曲线与数学公式立于白鹅潭畔,续写着海上丝路的当代脚本。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现场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现场

4月15日,展览于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分馆)开幕,艺术家贝纳·维内、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福希玮(Sylvain FOURIERE、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出席开幕式现场并致辞。

▲ 艺术家贝纳·维内致辞

▲ 贝纳·维内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如果我在中国出生,我就是中国人”,在发言和采访中,贝纳·维内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哲学:在他看来,人们本质上只是文化基因的偶然载体,而在全球化语境下保留不同地区的文化个性才是其中关键:“过度融合将导致单一化,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文化个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 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福希玮(Sylvain FOURIERE)致辞

▲ 福希玮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现场,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福希玮(Sylvain FOURIERE)向艺术爱好者们发出邀约:“贝纳·维内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位巨匠,他革新了当代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对于当代艺术爱好者而言,这场展览具有不可替代的观展价值,是不容错过的一场艺术盛宴。

谈及观展体验,福希玮生动描述道:“参观展览时,也许会充满疑问,也会对刚刚看过的作品印象深刻,脑海中涌现出许多问题,这是一种很棒的体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 王绍强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目前美术馆将延续一线学术方向,一方面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当代艺术研究、展览与收藏的新体系,新馆空间则更侧重展示大湾区及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他直言:"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这次展出贝纳·维内的作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

▲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致辞

▲ 乔纳斯·斯坦普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谈及展览从北京凤凰中心来到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馆区),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难掩兴奋:"北京凤凰中心举办的贝纳·维内'超越概念与物质'展览大获成功。所以,当像王绍强这样重要的当代艺术策展人和专家,希望把展览带到广东美术馆时,这对我和另一位策展人肖戈,和所有人来说都意义非凡。这无疑是对展览重要性和价值的一种认可。"他对比两地呈现差异:"广州的展览和北京有些不同,北京的场地更宽敞,这里的展陈会紧凑一些。我们把贝纳·维内的各类画作及'黑洞'系列放在同一个展厅,希望可以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继北京凤凰中心首展后移师广州,两地展陈形成有趣对话,展览的空间叙事亦凸显策展团队对其核心理念的精准把握,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理解维内艺术思想的契机,也搭建起一座中外艺术对话的平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维内的艺术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秩序与逻辑,并引发对人类创造力的深刻思考。

相较于北京凤凰中心回顾展中涵盖18岁早期习作的编年式展陈,广东展更强调“选择性浓缩”。这种策展策略不仅呼应了维内“将艺术从主观臆断中解放”的追求,更通过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分馆)的极简建筑语境,让钢铁曲线与珠江水域形成“理性秩序与自然混沌”的跨时空对话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正如贝纳·维内所言,这场展览既是其创作成熟度的集中认证,更是中法文化在“差异性共生”理念下的艺术实践——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将维内作品喻为“可解读的文字表意符号”,广东观众亦能从这些跨越文明的几何语言中,触摸到观念艺术超越物质的精神共鸣。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现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从焦油到公式

混沌与秩序的视觉转译

贝纳·维内 Bernar Venet

展览以贝纳·维内早期的“焦油系列”开篇。1960年代,他在法国南部军营服役期间,偶然发现工业焦油在废弃纸板上的流动痕迹。这种材料的粗粝质感与不可控的形态,成为其挑战传统绘画规则的起点,也同时展现了维内对工业材料的先锋探索——他通过废弃纸板与焦油的重力流动,将战争记忆转化为黑色物质诗学,这种对“死亡与重生”的抽象表达奠定了其观念艺术的基调。

▲ 左: 焦油 Tar, 布面焦油 Tar on canvas, 147×121cm, 1963年; 右: 废物 Scrap, 纸板上的工业油漆 Industrial paint on cardboard, 178×99cm, 1961年

除了以二维形式进行艺术呈现,维内还实验性地将焦油淋在石块上,尝试构建雕塑的全新语境。1963年的《煤堆》进一步打破了雕塑的形态限制——煤渣的无定形堆砌与焦油的自然流淌剥离了艺术家主观干预,转而强调重力与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将艺术的定义回归物质存在本身

▲ 砾石上的手推车和录音机 Wheelbarrow and Tape Recorder on Gravel, 砾石、手推车、录音机 Gravel,wheelbarrow, 特定场地尺寸 tape recorder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1961年

▲ 左: 关于“矩张量的测量” Related to:“Measured Tensors Moment”,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8.3×162.6cm, 2001年; 右:带有“Bew”的椭圆形珍珠双联画 Pearl Oval Diptych with “Bew” ,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43×438cm, 2013年

1970年代移居纽约后,维内的创作转向科学逻辑的视觉转化《数学命题》系列以工业制图般的精准线条与数学公式重构画布空间,提出“单义性”概念:每个符号指向唯一、明确的意义,规避主观阐释的干扰。这种对理性的追求,在其近年创作的耐候钢雕塑中延续。锈蚀的钢铁弧线以工业材料的物质性,将数学定理转化为可触的物理实体,在秩序与随机性之间寻求某种艺术的平衡。

▲ 计算正方形的对角线 Calculating the Diagonal of a Square,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4.5×204.5cm, 1966-2011年

贝纳·维内在采访中特别强调,此次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分馆)的展览聚焦其艺术生涯中“真正成熟的作品”,是对其六十余年创作脉络的凝练呈现。展览以90余件核心作品为线索,系统梳理了艺术家从早期具实验性的焦油绘画、数学公式绘画,到标志性的大型公共雕塑的完整蜕变过程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现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同时,维内特别提及最新展出的生成艺术绘画,这些作品借助算法生成几何形态,既延续了他对数学逻辑的痴迷,又以数字技术拓展了观念艺术的边界,成为其“成熟期”创新力的最新注脚。

▲ 生成绘画-红2 Generative Angles Painting-Red 2, 布面丙烯和乳胶墨水 Acrylic and latex ink on canvas, 170×170cm, 2024年

艺术搭桥

共绘中法文化新图景

贝纳·维内 Bernar Venet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艺术家贝纳·维内以“顽固的反传统姿态”推动着观众在一次又一次“提问”与“解答”之间展开思考,正如策展人肖戈所言,维内的作品始终“在极简形式下隐藏理性、情感与人性张力”。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为北京首展撰写序言,称其“凸显两国深厚交往与真挚友谊”,而此次巡展至大湾区核心城市,则进一步延伸了“艺术对话南北、文明互鉴东西”的深层使命。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艺术家导览现场

据了解,目前法国在华企业数量中,约有1/3选择落户广东,包括法国电力公司、达能及赛诺菲等。在许多法国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今年一季度,广东对法国进出口总额达248.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1.1%。其中,出口177.4亿元,增长14.9%;进口71.2亿元,增长2.6%,而此次展览亦延续了法国与大湾区的艺术联结。

▲ 艺术家 贝纳·维内

2021年,维内的作品曾于顺德和美术馆展出,自那时起便引发了湾区艺术界对这位观念艺术家的关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我们非常欢迎国际优秀艺术家和作品来此展出,这既能让当地观众拓宽视野,也能让国内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同台展示,是很好的文化交流契机。”这一想法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北京首展序言中提到的“在普世大同的愿望上,法中两国心意相通”形成呼应——当维内以“顽固的反传统姿态”探讨科技时代的人类境遇时,大湾区正是以其包容创新的土壤,为东西方思想碰撞提供了实验场域。

▲ 三条各为243.5°的大弧线位置 Position of Three Major Arcs of 243.5° Each, 木板石墨 Graphite on wood, 240×580cm, 1979年

当时间的轴线延伸至此刻,马克龙彼时写于北京展墙的一句“愿贝纳·维内的艺术长存,愿法中友谊长青!”,正以跨越时空的力量,印证着这场纵贯南北的艺术巡礼永恒的文化价值。

空间为尺

绘制南方文化等高线

贝纳·维内 Bernar Venet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分馆)作为大湾区文化新地标,通过引入贝纳·维内这一国际顶级艺术家回顾展,彰显了其“辐射湾区、面向国际”的定位。展览同期举办艺术家专题讲座与导览,促进观众与创作者的直接对话,形成知识生产的动态场域

此外,展览与北京凤凰中心的全球最大规模回顾展形成南北呼应构建了中法艺术交流的全国性网络,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当代艺术版图中的话语权。当几何绘画与珠江对岸的玻璃幕墙遥相辉映,艺术与建筑共同编码着城市的精神地形。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艺术家讲座现场

展览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表示:“这场展览在许多方面都极具象征意义,不仅见证着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也展现出一位从业60余年的杰出艺术家的风采。这位艺术家和中国渊源深厚,他喜欢来中国,喜欢待在中国,所以这意义重大。”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现场

在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分馆)的一楼大厅里,一句名为“东西南北中,发展在广东”的标语不断闪现。这片背山面海的土地,自古以“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破局——从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笔墨革命,到广美设计教育开创中国现代设计先河,无不印证着“其命惟新”的艺术基因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今日之广东,更以其开放格局重构艺术生态: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分馆)的钢铁曲线 ,既是山水意象的当代转译,亦是大湾区“人文共同体”的鲜活注脚——艺术在此不仅是地域符号的传承,更是世界语言与在地精神的化合反应,为“发展”二字注入穿透时空的美学力量。

▲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展览现场

馆外,珠江的货轮正鸣笛驶向远方,三百年前“安菲特利特号”带来的文化震颤,如今正被编码进钢铁的锈迹与算法的迭代之中。

维内的展览像一面棱镜,将珠江口的历史光谱折射为未来发展的可能。在这里,焦油的黑色不再是战争的阴霾,而是对新世界的无限想像,数学公式不是理性的囚笼,而成为探索未知的云梯。

馆内,墙上的“东南西北中”标语仍在闪烁,而艺术的潮水已漫过所有方位,在理性与诗意的岸边,刻画出新的文化等高线。

▲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馆区)外景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图片

图片

▲ 艺术家贝纳·维内(Bernar Venet)摄影:周賽蘭

贝纳·维内,1941年生于法国,法国当代观念艺术家及全球公共艺术的重要代表。曾参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重要艺术活动,并在纽约文化中心、韩国釜山现代美术馆等机构举办大型回顾展。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70多家国际知名机构收藏,并受邀在全球多个城市创作纪念碑雕塑。其中,2019年在比利时和卢森堡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建造的近60米高作品《巨大之弧》,成为欧洲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一。

Born in France in 1941,French contemporary conceptual artist and prominent figure in global public art. He has participated in major international art events such as the São Paulo Biennale, Documenta in Kassel, and the Venice Biennale, and has held large-scale retrospectives at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Center of New York and the Busan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South Korea. His works are collected by over 70 renowned institutions worldwide, including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and the Centre Pompidou in Paris. Venet has also been commissioned to create monumental sculptures in cities across the globe. Notably, in 2019, he created Arc Majeur, a nearly 60-meter-high sculpture along the highway between Belgium and Luxembourg, making it one of the largest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in Europe.

关于展览总监

About Curators

图片

图片

王绍强,号后山,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文博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王绍强专注于东方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关注中华传统文脉的当代转换,不断在观念与方法论层面寻找突破。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致力于古今中西共通的他将当代思维方式与创作视野介入传统文化情境的重构中。对中国水墨、纸本材料的尊重与谙熟让他将个体情怀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逻辑、当代视野及艺术纬度。

关于策展人

About Curators

图片

图片

▲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1965 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他在瑞典隆德大学的博士研究课题是1944-1965年期间纽约、巴黎和伦敦的艺术场景。自从2000年起,他开始担任策展人和项目经理,发起并策划了超过 65 场国际活动和艺术节,包括来自60多个国家的480多位艺术家。2017年,他加入红砖美术馆,担任高级策展人和高级研究员。2019年,他与妻子肖戈在CHAO艺术中心共同策划了获奖展览 “观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并获得《罗博报告》年度策展人奖。后续两人再度共同策划了“从屏幕到心灵--50年历史 ”“当速度成为形式--活在你的屏幕里”“美,由经验创造”等展览。最近,他在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独立展览“VIVAAR VENEZIA”中,策划了全球首个行为艺术全息影像展;还策划了将于2024年9月在北京凤凰中心开幕的贝纳·维内大型回顾展,以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图片

▲ 策展人肖戈

肖戈,策展人、媒体人‍,现任凤凰艺术总编辑、副总裁、凤凰中心馆长。出生于艺术世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2009年归国定居北京‍。作为策展人,曾任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山公园计划”策展人;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大运河”策展人,以艺术之举推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2019 年,与丈夫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成立策展组合,策划CHAO艺术中心年度大展“观看之道”等。2014年加盟凤凰卫视集团,作为联合创始人,与团队一起将“凤凰艺术”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媒体之一,并策划了很多极具影响力的展览与活动,如“中英文化交流年伦敦闭幕艺术庆典 ”“凤凰卫视20周年台庆巨献大展”“了不起的‘她们’——福布斯中国致敬卓越女性艺术家邀请展”等。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

Bernar Venet: Beyond Concept and Matter

展期

2025年4月15日至2025年7月23日

地点

广东美术馆新馆2F 4/5/6号厅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主办单位

广东美术馆

凤凰艺术

协办单位

贝纳·维内工作室

德萨画廊

展览总监

王绍强

策展人

乔纳斯·斯坦普

肖戈

(凤凰艺术 广州报道 采访/王家北 于沛华 拍摄/张红涛 撰文/dbk 于沛华 编辑/于沛华 dbk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