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3月10日讯 (记者 高宁 实习生 衣丽丽 通讯员 黄瑾 张天翼) 滨医烟台附院的21间手术室灯火通明,每一间都在讲述一个拯救的故事。麻醉科主任贾树山走过手术室外长长的走廊,“不分昼夜”是他及团队的工作状态。不同于其他学科医生,麻醉医生们长时驻守在手术室,少则8小时,多则24多个小时,参与各类手术,只为将“无痛”的人文关怀送到患者身边。去年,滨医烟台附院麻醉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一纸认定让滨医烟台附院麻醉科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带领团队将困难气道排除在麻醉科之外
贾树山看重团队发展,为了能让团队中的人齐头并进,他和团队成员不是驻守在手术室,就是在去“培训”和“实验”的路上。
“抓基础、讲规范”是他常说的话。因此,作为基本工作中的气管插管,也成为麻醉科日日练习、实验的项目。“全身麻醉的病人会暂时失去喘息功能,这时候我们就要及时为病人上麻醉机,进行气管插管。”贾树山说,有的病人存在肥胖或先天性发育异常,就会导致气管插管困难,而作为麻醉医师的他们就是要将“困难气道”排除在麻醉科之外,预防这个可能发生的“百万分之一”。
贾树山也是这么去做的,他带领团队不停搜集各类困难气道案例,利用动物实验将“气道插管”进行规范培训、打破惯性,提高了整个团队对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
对新入职的麻醉医师,贾主任要求他们“自己考核自己”,将每次插管的记录进行总结,每个人要有20次以上特殊工具(视频硬镜、视频软镜)插管成功的记录才算考核成功。
在团队成员眼中,贾树山在业务上要求严格,却也将“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接到全国性的交流会议通知,他便推荐年轻人去“试试”,将讲课机会分给团队中每个人,让每人都有交流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看着团队技术的日益精湛,贾树山也加大了对自己的鞭策,他希望团队成员超过自己,推动麻醉学科的创新和发展,而他自身也以此为动力不断学习。
正是有着这样的“带头人”意识,那一年,已经身为科主任的他欣然接受了“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气道大赛”的提议,去跟青年才俊竞争,虽然压力倍增,但他却不辱使命最终拿回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用贾主任的话来说,要在技术上提高,需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做,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去做,“每个麻醉医生都认真观察病人病情,真心对待并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夯实基础持续努力,科室就会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打造无痛手术室,用音乐为患者“疗伤”
贾树山在科室经常会问一句话:“让病人不疼就是麻醉吗?”他对此解释,并非如此,患者不疼、前提还要安全,而最重要的是患者不紧张甚至能达到舒适,这才是麻醉。
贾树山认为,现如今,医学模式早已从“以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由于考虑到患者在术前等候手术时,焦虑和恐惧情绪是尤为强烈的,其中,幼儿离开家属更是难免哭闹。针对这一心理问题,贾树山带领麻醉科手术室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围术期陪护”。手术当日,陪护亲属可以从手术等候开始陪伴患者直至患者入手术间麻醉后。待手术结束后,陪护者可入恢复室再次进行陪伴,此举措极大缓解了患者与家属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在打造无痛手术室过程中,贾树山团队为减少患者每一次疼痛发生的概率,对清醒患者穿刺前,均用利多卡因凝胶贴覆盖,消除穿刺痛。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适当进行静脉镇静,并持续与患者沟通,缓解紧张情绪。因此,在滨医烟台附院的手术室里,常常能听到一些暖心的对话:“您昨晚睡的怎么样?”“现在在消毒,是不是觉得有点凉?”贾树山认为,这样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这会让患者感受温暖打开心房,与医生良好配合,助力手术成功。
患者手术前,还会被给予“音乐疗法”,科室专业人员会在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访视,评估患者的音乐背景喜好,手术当天患者在进入手术等候室后,就会听到等候室里播放着自己喜好的音乐。这一举动,让不少患者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