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31年7月17日咸丰皇帝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1831年7月17日,大清咸丰皇帝出生。咸丰是他的年号,他的名字叫奕詝,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咸丰在位十一年,享年31岁。31岁,现在看寿命算是比较短的,但如果跟明朝皇帝比,那么他在位时间和寿命都算适中,即是平均水平。下边我再说咸丰的能力,在清朝皇帝里,可能算资质平平,但跟明朝皇帝比,则又属于比较高的。

现在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道光选错了,如果选择恭亲王继承,大清帝国的结局或许跟历史不一样。

流传比较久的故事,就是道光选择嗣君的故事。当时两大候选人,一个是恭亲王奕䜣,另一位就是咸丰帝。

咸丰帝和恭亲王自小都由恭亲王奕訢生母静贵妃抚养,两人一起读书,一起练武。《清史稿》记载,咸丰帝奕詝和奕訢两兄弟小时候,“(两人)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訢。”

道光皇帝为两兄弟的枪法赐名曰“棣华协力”,道光最看重这兄弟俩,希望他们能同心协助,共同架驰好大清这艘船。只是由人掌舵,一直拿不下主意。

最后选储都是秘密进行,但清人笔记记载两个故事,来说明道光选择咸丰。

一是比武,道光让兄弟两去打猎。奕詝因幼年坠马受伤,留下残疾,行动不便。当然,也不是说咸丰的骑射一点不行,因为终归咸丰是满洲人,从小训练骑射,清末民初学者宗彝就说:文宗虽体弱,骑术亦娴。

但论武看和谁比,咸丰肯定不是奕訢对手。奕訢是满载而归,咸丰是空手而回。但咸丰会回答,“现在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实在不忍心伤害生灵,怕母兽腹中怀有子兽”。道光看到,咸丰是以仁义为怀。

二是比文,道光让兄弟两阐述未来治国方略,奕訢侃侃而谈,条理清楚,论理分明,讲的头条是道。道光再问咸丰,咸丰只是一个劲哭,不做回答。道光一再追问,咸丰是只求让父皇长命百岁。道光进一步感觉,咸丰以仁义为重。

按中国汉族儒家思想选择君主,仁义为唯一标准,道光最终选择由咸丰掌舵。但道光也非常明白,论能力,肯定是奕訢是强出很多,于是在立储诏书中,不仅指定咸丰为帝,而且点名封奕訢为王,由奕訢辅佐。可以说在立储诏书中封王,是以前绝无仅有的。

上边两个故事记载在《清朝野史大观》,属于私人的记载,官方并无记载。后人分析,也存在一些漏洞。如满洲是狩猎民族,很早就掌握在动物繁殖期不进行围猎。所以上边打猎比武的故事站不住脚。

但《清史稿·杜受田传》中指明,在道光选储过程中,咸丰的汉族老师杜受田出了很多主意。杜受田把咸丰打扮成汉族儒家立宪的仁义之君。而道光也从小受汉族儒家思想教育,可以说,在选储上,没有依据以前满洲的传统,选择能力强的来担当,而最终是按照儒家思想,去选择儒家理想的仁君。

道光确实一直比较钟爱,一般继位遗诏只写谁继任皇位,但道光的遗诏不仅写有咸丰继位,还写封奕䜣为王,只不过没有写王号。后是咸丰是奕䜣恭顺自己,而封为恭亲王。

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即位。当时就危机四伏,咸丰元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

煜晴给我们供稿,写的咸丰皇帝文章,这里就引用一下,咸丰皇帝继位后的作为:

咸丰即位初期,就天灾频发(见《清史稿》的灾异志有关记载),清廷正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对内,有长毛贼,太平天国持续数年,屡败官军,富饶的东南几省基本都被太平天国所占,此时双方正鏖战于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同时,贵州苗民、广西天地会等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对外,清廷受列强逼迫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割让了东北大片领土,外交可谓一败涂地、丧权辱国,国家可谓千疮百孔、乱象丛生。在这个时候,咸丰没有学北齐后主,把皇位和责任扔给大臣辅助八岁儿子一躲了之,也没有学大明皇帝崇祯对大臣猜忌怀疑,乱杀乱降职,咸丰用孱弱的身躯一肩挑起了国家危难中的重担,咸丰是早产儿,身体素质本来就先天不足,后来骑马打猎又摔跤,腿瘸的。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干支纪年戊午年)八月初八,顺天府乡试在北京贡院举行。参加此次顺天乡试的考生中有个叫平龄的秀才,是镶白旗满洲附学生,爱好唱戏,平时经常登台串戏,连考试时期也在登台演出,九月十六日,顺天乡试发榜时,平龄竟然高中第七名。

舆论哗然,物议沸腾,人谓“戏子亦中高魁”。当时,奴仆、隶卒、倡优、乐户等是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孟传金将平龄中举引发的舆情上奏了咸丰皇帝,指出此次顺天乡试存在舞弊情况,要求核实查办。天子脚下竟敢有人科场舞弊,咸丰的震怒可想而知。

当天,他就颁发谕旨“认真查办”,而且成立了最高级别的专案组。专案组成员有两个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还包括了吏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两个从一品大员。专案组成员发现了试卷的问题,严刑拷打之下,平龄很快招认了买通阅卷官舞弊的事实,还牵连出了一大串官员,涉及的人包括刑部右侍郎李清凤之子李旦华、工部郎中潘曾莹之子潘祖同、湖南布政使潘铎之子潘敦俨、兵部尚书陈孚恩之子陈景彦。

最终,程炳采被处斩,朝廷念在程庭桂为两朝重臣且其子已被斩,法外施恩免了死罪,“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其余人或流放或革职降级,只有李清凤早已亡故,免受追究。

到了咸丰九年二月,“戊午科场案”历时半年才结案,共惩处91人,斩决5人,革职降级9人,戍边8人,成为咸丰朝第一大案。

科举制度,是中原自唐朝奠定以来有上千年历史最重要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给了中原寒门布衣希望,也是朝廷挑选人才的重要途经,如若科举作弊,带来的影响是影响整个国家,一场科举舞弊,可能会害得无数个名臣贤将回乡种地,这对国家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咸丰如此重视,发了雷霆之怒,惩处多人,就是要恢复科举的清明公正,不断了天下读书人的希望和道路!戊午科场案后,京师考场的舞弊行为“净绝”,科场清肃,历三十年至光绪断绝。

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九(1859年2月1日),肃顺接手户部尚书职。他马上派员清查旧账,很快发现宝钞处一笔款项与存档账目对不上。在咸丰要求严讯之下,相关官员与商人合谋侵吞的事情败露,数十人因此入狱。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曾于1856至1858年任户部尚书(汉籍尚书),也因“失察”被牵扯进来,翁心存丢官降级,这一次没有斩任何人,咸丰英明的地方就是重要的科举人才,关联天下人的前途,必定重处,而“户部宝钞案”是户部内部勾结为财,就轻罚。贤明的君主一定懂得治国之轻重。 科场和宝钞两案,整顿了科场弊患和户部贪污。

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咸丰皇帝的历史性功绩。

如果站在汉族儒家思想角度去看,咸丰也确实算是仁义的明君,可以看以下这几方面。

一、对外关系上,我们以前说了,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不看敌我能力对比,凡是主战的就歌颂爱国,凡是主和的,就被批卖国贼。

所以咸丰当政,在对外关系上,明确站在主战的立场。给林则徐平反,重新重用林则徐等主战派。罢免了主和派军机大臣穆彰阿。赐签订南京条约的主和派耆英自尽,打击主和派。

但正是他主张的对外强硬立场,在他支持下,在大沽口曾打败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英国舰队。正是咸丰主导的强硬立场,招惹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火烧圆明园。

二、加强吏治。他按老爸意志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道光只说封王,没说封什么王,恭亲王就是咸丰给封的,“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训,咸丰之意,让恭亲王随时表示出弟恭,辅佐自己。并任命恭亲王为军机大臣。但后又撤去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改为任用肃顺等改革派。肃顺等因后来慈禧上台,被获罪。

史书是胜利者写的。所以有的认为,肃顺主张的改革,并非慈禧等攻击的那么糟糕。

咸丰上台开展廉政风暴,整治贪污腐败,其力度远超嘉庆、道光朝,是有清一代,最严厉的时期之一。

咸丰重用肃顺,信任肃顺。肃顺是谁,肃顺堪称大清第一名臣,肃顺跟咸丰心意相通,用人才不论出身,大刀阔斧的施政改革给陷入困境的王朝带来了生机。

特别是在发生太平天国的情况下他大胆起用汉臣,推荐提拔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力保左宗棠,对清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左宗棠等人,后来都成为了挽救水火中王朝的晚清重臣。

咸丰对待曾国藩这样的能人,就用的“耳光加蜜糖”方式。功是功,过是过。期间也有很多诬告曾国藩,这点上咸丰就崇祯强多了,给予了完全信任。

三、节俭。咸丰跟他父亲道光一样,主张节俭。亲自过问宫中的一些消费。如一次上书房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请求换个新门,咸丰帝没批准,说修理一下还可以继续用。后来门修好了,内务府的人报账说费银五千两。咸丰帝勃然大怒。下面的人见咸丰帝认真要查,害怕了,慌忙说数字报错了,是五十两。

因太平天国爆发,咸丰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带头捐助。

如果咸丰生活在一个平和时期,他确实算是儒家标榜的仁君。但他的命运不济,赶上了史无前例的难题。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运营了三千多年的汉族儒家思想,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局面。所以,按照儒家思想治理,用儒家的仁君思想,是无法应付那时候的局面。

而对比,那时代的恭亲王以及宗室成员耆英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他们或许要掌权,可以换一角度,可能走出不同的道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