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这么多书,如果说第一本舍不得转手卖掉或者送人的书,非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不可了。
如果说学艺术史或者类似专业又或者对于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确实有一点太小白了。但是,小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小白来表达惊喜之感。
书籍精致的装帧和书里对于相对出名的高清名家作品图都是它让我舍不得的理由。用最快速的时间和相对白话的内容了解中国艺术史上的名作,就选这本书是没错的。
这就是作为纯小白对于这本书的评价。
在这本书里用一个人的年龄段来形容了《大话中国艺术史》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骨架。
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1、艺术作品,都是基于在现实生活中有用而后又脱离现实的
中国的艺术也不例外,它最早的诞生源于一场现实的意外——就像婴儿一样因为对这个世界过于恐惧而用最原始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许在婴儿的眼里,这样的物品对于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
因此,具备巫术性质的壁画诞生了——因为我对这个世界不了解,所以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祈祷我的生活可以变好。
随后,随着人类进一步的发展可以用来生活的器具被发明了出来,我们的艺术半岁在实用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器、玉器、青铜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最好的营养品。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功能还是用来使用,所以极具欣赏价值实用型的器具占据了主流。当然,一些艺术作品或者用来纪念或祷告,雕塑也应运而生。但是在当时的艺术审美没有太多的个性,所有的表达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统治者的意志。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风格——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因为艺术作品反映的始终是艺术家的意志。
风格是如何产生的?一定是因为作者开始拥有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社会的动荡给了艺术家们这样的一个机会,那就是既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的意志不再是所有人的意志,那么艺术家本人的就可以被放进作品里。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开始革新,仅仅表现艺术表达的绘画和书法开始登上了中国艺术史中的主流。同时,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开始从写实转变为传神,转变为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
2、骨骼已经长成,我们每个人的皮囊开始渐渐变得不同
随着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作品开始出现,中国的艺术开始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的骨骼,而后,伴随着王朝的更替,艺术家本人一生命运的兴衰给每一个流派,每一件作品穿上了各不相同的皮囊,披上了五颜六色的衣裳。
题材上不断地扩大,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甚至是自画像都开始发展,人物刻画上开始变得品类繁杂。
绘画技法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笔、白描,水墨大写意都开始慢慢出现并发展。
随着皴法和散点透视的出现,绘画可以使用的技法也越来越丰富。
书法领域在篆隶草行楷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又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书法体系,比如宋徽宗发明的瘦金体。
同时,文化交融的频繁让艺术传达的文化不断交织,比如元代的青花瓷、由阿拉伯地区传入至中国的纹饰,西方绘画中所用的焦点透视等等对于中国艺术作品的影响日趋强烈。
在这本书中对于艺术史本身的介绍也开始慢慢转变成为了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毕竟,每个朝代值得诉说的文化太多,我们只能选择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却又不那么了解的东西来作为我们入门的地基。
3、艺术作品的血液是由艺术家的血泪铸成的
艺术作品最终是由人创作出来的,作品创造的宗旨是为了完成统治者的意志也好又或者说是反映艺术家本人的思想和情绪也好。它一定会因为作者本身的念头而产生千差万别的不同。
那这些不同究竟是如何来的,应该是来源于作者本身不同的经历、人生选择不同带来的不同的遗憾,这一些都在作者的艺术作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如果说一定要找一点相似点,那就是,很多艺术家本身都过的是如过山车一般的人生。
回顾《大话艺术史》这本书里的每一位作者,他们的一生都是在起起落落充满遗憾中度过的:嵇康、王羲之、李白、苏轼、宋徽宗、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唐伯虎、许渭、八大山人,在这本书里落到有名有姓的人身上,大半都有着波折的身世。
而他们在这场动荡中获得了与别人完全不同的感悟,也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让他们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也许,看完他们的作品,看完他们的一生,会让我有一种豁达之感:
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那些我们看待宇宙、看待世界的过程,会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与谦卑。
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们都会死的,只有我们的作品可以影响别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