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浸润新童谣,童谣唱响新时代——江苏南通持续18年开展童谣唱响新时代活动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8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时代浸润新童谣,童谣唱响新时代——江苏南通持续18年开展“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观察》的报道。

8月15日,南通大剧院歌剧厅音乐缭绕,充满纯真又略显稚嫩的清脆嗓音带来一首首甜美的歌曲。19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儿合唱团齐聚这里,为即将在这里举行的“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展演进行排练。

“童声里的中国”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艺工作者在2006年倡议开展的一项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18年来,这项活动从江海之滨走向全国,成为少年儿童美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童心唱童声

时间回到2006年。彼时,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等部门在学校调研中发现,儿歌发展处于滞后状态,校园中传唱的儿童歌谣依然是几十年前流传下来的老歌。“老歌固然经典,像‘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实际上已经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南通市通州区文联副主席张锋说,经典儿歌逐渐被成人化、流行化的歌曲所替代,甚至还出现一些被篡改的“灰色童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正是抱着改变这一状况的想法,我们尝试编制适合儿童传唱的新儿歌,发出了‘创作和推广新童谣’的倡议。”张锋回忆,首届“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征集活动从南通市通州区发起,很快得到全国响应,投稿作品从繁华都市、乡村校园、塞外边陲纷至沓来。

短短数月时间,组委会收到的投稿达到12000多件,大大超出预期。经过评审,其中的100首优秀童谣结集成册出版,活动也被正式定名为“童声里的中国”。

此后18年里,11届少儿歌谣创作分享活动先后举办,吸引江苏省内外7000多所中小学广泛参与,征集到的童谣作品累计达53万件之多。在孩子们稚嫩的笔触下,一批充满时代气息、体现童真童趣、催人向上向善的优秀作品涌现。

“三岁时,坐爷爷的电瓶车,和路边的小树赛跑;八岁时,第一次坐高铁,和呼啦啦的风儿赛跑……”10岁小朋友周奕江通过平时观察,发现自己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于是有了这首《赛跑》。

指导老师朱水平说,儿童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大飞机、中国天眼这些新时代成就成为孩子们的创作对象,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视角,以小见大,记录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童声里的中国”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汲取生活的养分,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捕捉灵感。

“镂花的版子刮白浆,挂上了架子晒太阳,放进大缸染一染;天蓝蓝呦云白白,蓝白点儿像花开……”

这首由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自创词曲的童歌《蓝印花歌》,唱的是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校长王笑梅告诉记者,学校成立了非遗研习所,孩子们亲身体验画、刻、刮、染、晒、洗等一道道工艺,将传统的技艺拾起,《蓝印花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童心唱童声,滴水见太阳。孩子们朴素的语言,也能表达出深沉的感情。

“我和祖国比大小,祖国大,我很小,祖国是妈妈,我是小宝宝;我和祖国比大小,祖国小,我很大,祖国藏在我心里,就是最美一幅画……”这首由河南郑州龙门实验学校学生孙媚儿创作的童谣《我和祖国比大小》,近年来在全国多所学校传唱,孩子们用它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纯真的爱。

童声育新苗

“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在我孤单的时候陪着我。有时候影子也不见了,只剩一个孤单的我。”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师张甲男在征集“童声里的中国”作品时,读到一个孩子写的《影子》,无意中“窥探”到孩子内心的小秘密。原来,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玩伴又少,只能自己一个人待着。她试着找到孩子聊天开导、鼓励孩子和同学们做朋友,终于慢慢打开了心结。到了学期末,孩子又交来修改后的新诗——

“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悄没声儿地跟着我。偷偷跟着太阳溜走了,悄悄随着月亮回来了。我就知道,影子舍不得我,永永远远陪着我。”

“这样一改,孩子的笑脸回来了,孤单的情绪不见了,影子的陪伴变得温暖了,孩子也得到鼓励——要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张甲男欣喜地说,童谣这扇“窗户”,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洒进更多阳光。

在南通石港镇五窑小学,不大的校园里,“童声书屋”是全校师生的最爱。孩子们在这里学唱儿歌、看儿童剧,有时放学了也不愿意走。这间由“童声里的中国”牵头捐建的书屋,不仅给农村边远学校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为他们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窗口。

一首童谣就是播撒在儿童心中的一颗种子。其成效不易量化,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受益。

在湖南岳阳,12岁的易依晨从8岁起多次参加童谣创作大赛,凭借《换牙》《鼠标》连续两届获得一等奖。妈妈陈迎说,“童声里的中国”不仅激发了依晨的阅读和创作兴趣,还让她变得更加阳光自信,被评为岳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南通高中生张许熠从小参加“童声里的中国”合唱活动,如今在视频网站拥有10多万粉丝。热心公益的他,拿出自己视频播放产生的收益,每月向儿童基金会捐款反哺社会……

今年8月16日,“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展演活动将在南通举行。已是第二次参加的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音乐教师张曼丽说,学校合唱团的孩子们登上舞台后,更加自信了:“在童谣的世界里养育心灵、感受美好,‘童声里的中国’带给孩子们独特的成长经历。”

童声更嘹亮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和创新发展,“童声里的中国”逐渐形成以江苏为圆心、向全国辐射影响力的少年儿童思想教育与艺术培养品牌。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评价,“童声里的中国”是“小城市办出大好事,小作品融化大道理,小伙伴点染大环境”。

“我们以静待花开的心态呵护,没想到‘童声里的中国’这颗嫩芽已枝繁叶茂。”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介绍,“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于2014年落户通州区,省、市、区三级联动推进儿童艺术精品力作的创研和展演,此后各类活动更加丰富,童声的“声量”渐大。

“阳光照亮了油麻地,照亮了眼泪,照亮了欢喜。”今年5月,由“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承制的儿童音乐剧《青铜葵花》走进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精彩演出。

《青铜葵花》讲述的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一场洪水让城里女孩葵花成了孤儿,贫困善良的青铜和奶奶收养了葵花,历经苦难的一家人彼此依靠、相互温暖、共同成长的故事。自2015年搬上舞台以来,这部儿童剧先后在江苏中小学校巡演600余场,观演人次达60余万。

儿童戏剧、少儿电影、广播剧……从童诗童谣起步,“童声里的中国”逐渐扩展多种艺术形式,更好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儿童电影《向日葵中队》、儿童小说《使者》、儿童广播剧《你,明媚了春天》等一批原创作品脱颖而出,斩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文华大奖。

童声嘹亮,声远动人。南通还在全国发展了一批“童声里的中国”实验学校,举办传唱展评、优秀作品分享等活动,放大“童声”音量。2023年,“童声里的中国”首次启动海外推广交流活动,来自匈牙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的50多所华文学校参与,千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相聚云端,用歌谣凝结友谊。

时代浸润新童谣,童谣唱响新时代。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介绍,在“童声里的中国”基础上,江苏省近年来相继开展“童心里的诗篇”“童真里的色彩”与“童话里的世界”,用诗歌、绘画和童话故事滋养熏陶孩子。这些活动与“童声里的中国”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形成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艺术培养的“童”字系列美育品牌。

童声飘过18年,传唱新时代童谣的事业一直在路上。

“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往往要经过10年、20年的传播和成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坦言,在传播渠道多元化、分众化的今天,优秀的童谣作品还需要立体化传播,才能真正传唱起来。包括他在内的多位业界专家呼吁,萃选优秀的童诗童谣作品进入中小学音乐、语文等科目教材,邀请名作曲家谱曲传唱、与音乐平台合作推广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受到优秀文化艺术熏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