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后白起封战神赵括变成语

战国后期,赵国是军事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的强国。从史籍中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赵国几乎是不败的存在,在与齐、魏、胡人和匈奴人的作战中几乎全部取胜,即使与秦国的交战,也只是在不关键的小战役里失败过两次。但是著名的大战役却都是赵国获胜。比如赵括的父亲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和赵孝成王继位后秦国的攻赵之战。

但是后来两国之间发生了一次决定命运的战争——长平之战。此战双方投入兵力过百万,经过三年的对峙,国力消耗巨大。最终赵国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国力消耗,改变战争策略,陷入秦军埋伏之后大败。

上党: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赵之间这场战役的直接起因就是上党郡的问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直接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同时,一面发重兵打击太行陉(又称太行道)一带,一面又兵临荥阳,威胁韩国本土。

消息传来,韩桓惠王非常惶恐,赶忙遣使入秦,表示愿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退兵。结果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转头去找相邻的赵国,表示愿意献出上党郡给赵国,力图韩赵合力抗秦。当冯亭献出上党郡十七城时,赵国国内有两派意见:

拒绝派:以赵国宗室平阳君赵豹为代表。他认为,上党郡本来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如果贸然夺走,必然会招致秦国的进攻,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接受派:以同样是赵国宗室的平原君赵胜为代表,作为战国四大公子的赵胜一直以来是个强硬派,多次与秦国为敌。他认为即使出动大军都不见得能打下多少城池,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这种利益不能白白丢弃。

最终的结果是赵孝成王听从了赵胜的意见,接受了上党郡,并且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扎防备秦国的进攻。赵国的这一行为显然激怒了秦国,于是秦昭襄王命令秦军出征上党,誓要夺回被赵王贪下的土地。此战,对于秦国而言,是远征,可对于赵国而言,却是本土作战。所以廉颇先于秦军到达上党后便立即在此构建好了三道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空仓岭防线,纵深40千米。空仓岭在丹河的西边,属于赵军能够有效控制的最远的地方。这个地方比较荒凉,对于赵国来说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士兵战斗起来不至于束手束脚。赵军在第一条防线后构筑壁垒,与丹水东岸放置辎重的大粮山相接,保证了第一道防线的粮草问题。

第二道防线是丹水防线,沿丹水东侧而建,大粮山位于该防线东南方向,能够保证第二道防线的粮草问题。大粮山与丹水东岸的韩王山成为赵军第二道防线上的眼睛,可以从此两地,俯瞰第二道防线,甚至可以看到第一道空仓岭防线。河两岸的地势比较高,山坡很陡,山路狭窄,不容易一拥而上,秦军想要渡过这条河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第三条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从丹水北面的长平关向东一直到马鞍壑,总长约百里,称为百里石长城。中间只有一个出入口,便是故关。石长城的地势虽然比不上丹河险峻,但是胜在连绵,而且周围都是小山丘,秦军的补给很难到位,这样一来廉颇就有足够的时间整顿军队等待援军了。

廉颇早已想好了对策,等秦军远道而来,赵军首先以逸待劳,在空仓岭防线与秦军正面交锋,试探秦军的实力。秦军乃虎狼之师,鲜有败仗。而赵国也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突飞猛进,所以,面对不知成败如何的局面,廉颇决定用第一道防线试探秦军实力。若秦军强于赵军,赵军则可于第二道防线与秦军长久对峙,秦军主力会被第二道防线困在泽州盆地以内,只要其他五国愿意出兵相救,则秦军主力有来无回。第三道防线是廉颇留给赵军的退路,也是赵军的稳定补给线。

等秦军到达空仓岭防线,很快与赵军进行了一场厮杀,厮杀的结果是赵军失利,但秦赵伤亡人数约一比一。赵军按照早已准备好的战略向丹水西岸撤退,而秦军主力尽陷泽州盆地,双方进入僵持阶段,秦赵两国都需要寻找外援。

秦赵之间的外交较量

此时,赵国国内有两派,一方主张结盟魏韩求援,利用这些国家的力量改变战役格局,让秦国畏惧六国合纵攻秦,然后再与秦国议和。一方主张与秦国直接求和。面对这样的针锋相对,赵王让平原君赵胜去与秦国和谈,让丞相虞卿去魏韩结盟。秦国先假装同意议和,不仅麻痹了赵国,而且使得其他国家认为赵国没有亡国的危险,不愿冒险援救赵国。同时,派丞相范睢亲自到列国游说,许以不同利益,动摇齐、楚等国救赵决心。结果就是,在外交上,秦国完胜赵国。秦赵两军继续对峙于长平,其他国袖手旁观。

由于廉颇固守不战,于是秦国派人持重金潜入赵国离间,扬言廉颇不足为虑,而且即将投降,还到处散播谣言说秦军只怕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赵王原本就不满廉颇失利不战,又听信传言,便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将。此时,秦王也秘密地将白起换为主将。

结束对峙决战长平

赵括秉承赵王意图,一到长平,立即改变策略部署,大举出兵与秦军决战。白起利用赵括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交战时佯败而退,赵括见秦军败退,率军追至秦军营垒。秦预设的阵地位于丹河以西,秦军依据地形,背靠山峰,建立一个近似半圆形的防御阵地,并以主力坚守。丹河以西的地形和河岸并非平原地带,赵军训练有素的骑兵并不能发挥其应有战斗力,而秦国军队最擅长的弓弩箭阵在这种地形下却非常容易对赵军造成强有力的压制。赵括见攻势不利,想要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两万五千奇兵迅速出击,截断了轻率出击的赵军与营垒之间的联系,另外五千秦军精骑也迅速穿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留守在营垒的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在完成对赵军的分割包围之后,白起下令令突击部队轮番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括攻秦军营垒失败,四面被围,只好就地筑垒防守,等待援军。

秦昭王得知赵兵被围,亲赴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十五岁以上男丁派到长平,以堵截赵军援兵和粮食。前来救赵的齐、楚军见秦军势大,观望不前。赵军被困四十六日,饥饿乏食,轮番反攻仍不能突围。绝望之下,赵括只得孤注一掷,亲率精锐突围未成,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也不再作抵抗,四十余万饥疲之师全部解甲降秦,史传被白起尽数坑杀于长平谷口(今高平西),仅释放二百四十名年幼者回赵报信。

在这次战役中,赵军前后被秦军杀死四十五万人,全国震恐,且几百年积攒的国力消耗一空,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争霸资格。

白起经此一战封神,被冠上“战神”的称号。赵括则被扣上了“纸上谈兵”的帽子,从此遭到世人耻笑。

持久战速决战赵国都难获胜

速决战略:这一战略在事实上已经被最后的结果证明的确是不可取的,毕竟秦军的强大已经多次被证明,而且廉颇在长平之战的初期是与秦军进行过交锋的,结果都证明主动与秦军对抗赵军难以获胜。而且即使廉颇退入营垒固守都还有不少营垒被秦军攻破。所以赵括的速战主张是危险而冒进的。

持久战略:廉颇在与秦军几次交锋皆不利的情况下,转而选择固守不出,这一战略的确在战场上迟滞了秦军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继续僵持下去赵国也未必能够获胜,

赵国疆域开阔平坦,赵军中较为厉害的是骑兵,所以赵军擅长是进攻和突击,防守是赵军不擅长的。秦军在赵军退守之后就步步为营,将壕沟和阵营都布置好,逐渐扩大了优势。

之前的防御战僵持了三年,两个国家都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最先撑不下去的是赵国。据记载,当时的赵国粮食产量仅为秦国的三分之一,相持已经基本耗空了赵国的后勤积蓄,长平之战一共打了十四个月,赵国的补给逐渐跟不上了,劣势越来越大。

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可以与秦国抗衡,但是综合国力上却比秦国差得很远,所以僵持下去秦国依旧获胜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