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文学笔触演绎阿巴亥跌宕的命运波澜
周 其 伦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吉林省实力作家王波最新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装帧精美设计大气叙事宏阔的长篇小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后,顿时获得了读者的极大好评。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以宏伟壮丽的历史事实为叙事基础的,作者在架构时采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精心描摹和着力塑造,并以现代人的阅读观察视角为我们激情演绎了大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后阿巴亥短暂一生的悲喜命运。
全书语言质朴,情节波澜壮阔,人物情感起伏跌宕,活脱脱一副大清王朝建立初年的雄浑历史画卷艺术地跃然纸上。书中描写了美丽的白山黑水风光、惨烈血腥的战争场面,壮丽起伏的人生波折,悲壮情坏的母爱亲情,这些都让我们阅读以后内心弥漫着一种由衷的快慰。
作者王波出生于1963年5月,是吉林省吉林市人氏。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1982年起,王波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迄今为止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共计有八十余万字。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话剧《辅帅张作相传奇》,大型戏剧《玉碎香消》,二人转《飘动的红丝带》;中篇小说《丁香情雨》,短篇小说《亲情》、《东北汉子》;纪实文学《铸就辉煌——杨靖宇将军的最后岁月》等。而他最新创作出版的大型长篇历史小说《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更是达到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崭新地步,这一成就无疑标志着他的文学跋涉历程已经迈出了无比坚实并可喜的一步。
客观地说,我们现在从《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一书读到的很多史实部分,有许多我都曾经在浩如烟海的清宫小说和影视剧里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的细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而我这次阅读《努尔哈赤后宫秘史》后却有着很不同的感受,这就要得益于这部小说作品成功的艺术创造了。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既蕴含了厚重历史沧桑,也饱含了可贵的文学底蕴。而且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又很与时俱进地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欣赏习惯,这样的题材对作者来说必然会是一个特别严峻的考验。而当我悉心地读完这部作品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因而才使得这部作品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作者在写作《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时,匠心独运地着眼于用现代的人文情怀和文学视角去解读那段我们相对较为熟知的历史片段,这样就让我们读起来有了一种很特别的悲壮色彩。
我们知道,要真正地静下心来阅读《努尔哈赤后宫秘史》,必然迈不开青太祖努尔哈赤那一生的辉煌业绩和他骄傲无比的戎马生涯,正是由于他走南闯北的历练和多年孜孜以求的血拼,才奠定了这个朝代迅速崛起傲然挺立的坚实基础。
我从文字中能够想象出,王波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作者,他在作品中很巧妙地用文学的意象手法避开了繁琐的人事更迭描写,而是紧密地结合阿巴亥的一生做足了文章。这既让作品的发展脉络畅通无阻,又凸显了阿巴亥那柔美、多情、善良的女人天性,我们读起来很舒服。这部作品从阿巴亥还是一位天真烂漫的满族格格开始写起,写到她入选为汗王努尔哈赤的大妃,再写到她成为三个孩子母亲;最后,在努尔哈赤命丧沙场后,作者更是浓墨重彩地揭示了她处心积虑地为多尔衮争夺汗位宣告失败的艰难过程。最后一直写到她为了保护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的性命,不得已用自己的年轻的生命为努尔哈赤殉葬的悲壮结局。这样的构思使得我们在读后必然有了那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肃然起敬和良多感佩。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一开篇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韵味,美丽纯洁的乌拉公主——阿巴亥,还在她懵懂的十二岁时就嫁给努尔哈赤,作品很传神地讲述到“阿巴亥哭的满脸泪痕,她还弄不懂什么叫出嫁,什么叫婚礼,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努尔哈赤的小福晋。”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年纪轻轻,尚未生育的她就在众多妃嫔中脱颖而出。十四岁封被为皇后,陪伴大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二十六年。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大清朝入主中原、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更是清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为什么为其殉葬,却成为了难解的清史谜案。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到了今天依然成为了过眼云烟,而对它的种种猜测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山河依旧,往事不再,喧嚣的灯红酒绿、繁杂的红尘滚滚,都俨然匆匆而过,只有高高的长白山挺立静默,清清的松花江水悄无声息地一直东流。
作者王波创作的这部作品也是以清初的这一段史实作为素材的,但在他的笔下,他把阿巴亥就定位为一位女人,把她作为妻子、母亲的个人韵味都写得特别地充分。作品中还描写了大量的权争情节,特别是对皇太极登基过程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在诡异的权术的面前,单纯、生死、存亡、权力、炫耀、亲情、计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都被作者很好地提示出来,增加了这部历史小说的感人魅力。
但我更看重作品中展示出的风物、人情,以及为了衬托故事情节而铺排的很多叙述场面。我们都知道,封建制度下的大金国,妃嫔殉葬原本不足为奇,但以大妃身份、况且三位阿哥还年幼的情形下去殉葬却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阿巴亥的命运是多舛的,是充满传奇和悲剧性的。在努尔哈赤的犀利、专横与宠爱中,在储君之争的汹涌暗潮里,她做到了审时度势,步步为营,巧妙地周旋于众贝勒与妃嫔之间,不动声色地为自己的爱子谋划储君之位。然而,她毕竟是个女人,在波诡云谲的权谋争斗中,猛虎终究难抵群狼,面对生死攸关的最后时刻,在抗争无果的悲愤之中,阿巴亥的母性自然而然地超越了一切,她为了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儿子,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强加于她的死。
于是,一代大妃,一个聪颖美丽、卓尔不群的女人,因为舐犊之情的母爱,多年周旋于汗位的角逐中,在权利、欲望的激流里,起伏、挣扎,最终还是被残酷地吞噬。作者为我们勾画的意境卓然呈现:面对荣华,面对权位,面对利益的诱惑,人往往会扭曲自己的人性,失去本真最为珍贵的东西,而当一切皆成过眼云烟时,只有高尚的人性、母爱是永恒。其实,我倒是觉得这才是这部作品最能够感动人的地方,作品能够很充分地展现出人性自身的优点与缺陷,回归到了艺术的真实,这才是我们所能够接受到气场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受到感动的直接因缘。
王波的这部小说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奇的民间传说。据资料介绍,为了撰写该作品,作者曾长期多次深入长白山地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访问了相关的古文化遗址,并且在民间做了大量的调查、记录和研究,这些都使该作品增加了极其真实的历史厚度和可触摸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土生土长在长白山的人,王波对长白山、松花江畔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因果不仅有着无限的好奇,更充满了无限的眷念。
所以,我们在书中朗朗上口的民歌里,在婉婉道来的民俗中,把长白山的冷峻旖旎,松花江的悠远甘美,狩猎民族的英勇剽悍尽收眼底,也会感知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性的较量、倾轧与无奈淋漓尽致的刻画,使人抑制不住地跟随着他的叙述走进努尔哈赤率领众八旗女真军士厮杀疆场,统一女真各部,割据辽东,建立大金的那个久远年代。
该部作品的语言相当流畅自然,情节的延展和场面的描写晓畅明白,刻画人物也鲜活多姿,这些元素都保障了作品强烈的历史穿透特色。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大量的满族语、东北方言、民间谚语以及满族的民俗、民歌、民间故事、长白山风光、满族狩猎等等细节展示,这些描写,既增加了该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也使我们能够很理性地触摸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