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秀(广元)
这里说的和尚,不是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而是我儿时穿开裆裤时的一个朋友。
和尚小的时候,人们背地里,就直截了当叫他和尚,当着他的面,语气柔软点儿,叫他和尚娃儿。后来长大了,他也有了大名,但还是有不少人叫他老和。
和尚长得很优雅,细皮嫩肉,白白净净,腮上还挖了两个小酒窝。中国的汉字那么多,不知道和尚的父亲为什么把他的乳名叫做和尚呢?很多人都找不到答案,十有八九是因为他父亲希望他的人生像庙里的和尚一样平平淡淡,无忧无虑吧。
和尚从小出生在农村,但不太喜欢干农活。一提起干活,他脑壳皮子就疼,要么随便敷衍一下,要么称病匆匆逃离现场。不过,懒人有懒福。农业学大寨时,和尚还小,正上初中,不在劳动者的行列;包产到户后,和尚娶了个五大三粗,肯干力气活的老婆,坡上坡下,全是老婆当家,和尚落了个清闲;再后来,和尚搞起了苗子生意,一天拿着计算器大把大把地抓票子;苗子市场下起了小雨,和尚屁股一拍,到大城市享清福去了。
村里人对和尚有点儿嫉妒,说和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凭啥吃香的,喝辣的?嫉妒完了,他们才发现和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聪明过人,脑瓜子好用,嘴巴儿甜。
和尚12岁那年的一天,和几个小朋友搭着书包,披着夕阳,放学回家,由于学校离家远,中午吃的那点米饭,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几个娃像几片霜打了的叶子。突然,一个苹果园闯进他们的视野,一个个胖嘟嘟的苹果诱惑着他们的味蕾,口水一个劲儿地往上冒。
怎样让苹果乖乖地溜进书包呢?和尚生出一计,先和看果园的老何闲谈,闲谈中和尚得知老何是个书迷,渴望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天,和尚拿着书去找老何,老何如获至宝,很快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其他小伙伴趁机和苹果约会。这边约会完毕,那边老何还在梦里。
和尚念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总爱在前排同学的背上写字,作业基本不做,但考试成绩每次都在中等以上。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期,和尚的母亲生病了,和尚有大半时间在家里放牛,临近考试时,和尚背了几把挂面赶到学校复习,居然考上了高中。
走进高中大门,和尚还是老毛病不改,太贪玩,心总在教室外流浪,读了两年高中,没有跨过大学分数线,还是回老家修地球。村里人说,如果和尚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不进北大、清华才怪呢。
我完全赞同村里人的看法。上帝从来不会让聪明人吃亏。它即使堵住了一个人步入天堂的一扇门,也会给这个人打开幸福的一扇窗。和尚的聪明虽没能在读书方面结出饱满的果实,但在生活方面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和尚说话,村里人是无法比的。首先是甜度高,懂礼貌,和尚一说话,没人不把脸笑烂的;其次是知书达理,讲情讲法。他可以把无意中读过的许多东西都能背下来,这倒给大家一个错觉,认为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再就是肢体语言配合得好,讲什么人,说什么事,他总是伴有手势,以强化说话的效果。
一张嘴真让和尚幸福了不少。30年前,和尚凭一张嘴游走四方,到处说家乡果苗、药苗的好处,把一车车树苗远嫁他乡,和尚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富得流油,很多次戴着大红花登上了县里的主席台。
和尚的家庭生活也被笑声填得满满的。老婆是十里八里选的“一枝花”,既漂亮又能干,3个女儿如花似玉,一个比一个懂事,3层楼的楼房直接修在公路边。屋里经常是热气腾腾,宾朋满座。
后来,和尚走进了大城市,成天把自己泡在茶壶里,和城里那些有钱人没有什么两样。
【作者简介】
赵天秀,四川苍溪县人,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主席,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散文和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