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表现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存在着某种必要的联系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二人转不出山海关!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从地理特征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平原广阔,一望无际,站在任何一处,都能看到天的“边沿”、地的“尽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一年四季,季节鲜明。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人们直爽的性格。办事说话直来直去,“一杆子捅到底”,绝不会拐弯抹角,闪烁其词。说话也高声调、大嗓门,毫无顾忌;从气候特征的角度看,东北地区一年之中有几个月的时间都是漫天风雪,天寒地冻,寒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东北人对冬季气候特征的夸张式描述。这使得东北人对“火”情有独钟,睡火炕、烤火盆、烧火炉、吃火锅。他们需要火一样的激情来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寒气的威逼,所以培养起东北人火辣辣的性格。



从人文积淀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主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游牧狩猎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几千年来有大量少数民族在这一片开阔的大平原上游牧狩猎、驰骋厮杀。因此,勇猛彪悍,粗犷豪放,是这里生存的居民最初的文化基因。汉人的大批涌入是在清代初期,可最先来此地的却是“三藩之乱”后被清政府流放的一批罪人。后来大量流入东北的,是直隶、山东一带为躲避天灾人祸而逃来的灾民。这些人被生活所迫而到处闯荡,不免形成好勇斗狠的习性,这是东北人身上又一重要的文化基因。东北地区还是战乱频发之地,且不说历史上土著少数民族之间为争夺水草、猎物的厮杀,只看辽、金、元、清与中原汉族之间的战争,俄罗斯、日本等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等,都使得这块土地成了战火连绵的决斗场。



不难看出,以上无论哪一种因素,对东北地区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为了求得生存的可能性,东北人自然形成一种快乐、尚武好斗的精神,粗犷彪悍的文化心态不断被强化。在这样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民众,不可能具有南方人中的那种温柔细腻,也不可能有中原民众的忠厚憨实。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粗粗拉拉,风风火火,敢怒敢恨,敢打敢骂,有时难免粗野低俗。那么,作为在东北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的二人转,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