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变身要喊「巴啦啦能量」?——咒语的创造过程 | 语言学午餐

原标题:为什么变身要喊「巴啦啦能量」?——咒语的创造过程 | 语言学午餐 “巴啦啦能量—沙罗沙罗—小

原标题:为什么变身要喊「巴啦啦能量」?——咒语的创造过程 | 语言学午餐

“巴啦啦能量—沙罗沙罗—小魔仙—全身变”


“巴啦啦能量-呼尼拉-魔仙变身”

 

无论是被誉为童年经典,还是被视作尴尬雷剧,《巴啦啦小魔仙》都凭借它独有的“魔力”,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难回想起那些极具冲击力的变身场景:演员们对着空气喊出上述变身咒语,而后伴随着酷(五)炫(毛)的特效,各种旋转跳跃凹造型。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咒语总是为其使用者大加buff。它不仅能够为小魔仙们开启“一键换装”模式,不同的咒语还有着许多不同的功效:

 

阿里巴巴用咒语“芝麻开门”进入山洞,从此发家致富;

 

唐僧的紧箍咒一念起,齐天大圣就头痛欲裂,不敢再皮;

 

哈利·波特的各种魔咒,令那些超自然的法术得以实现;


……


正所谓“一咒在手,天下任我走”,咒语是如此的神通广大,叫人不禁发出如下声音——


“教练,我想学咒语!”

(教练:你特么什么都想学)

各类神话和小说中的咒语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咒语本身你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惑:

 

咒语是如何在人类群体中产生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具有魔力?在语言构造上,它又有着哪些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蒙在咒语上的那层神秘面纱。

▶ 咒语的古老起源

 

“咒语”指的是那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神秘学中的特殊效果的语句(维基百科)


我们通常认为魔法师、巫师、僧侣或者宗教信徒能够借助咒语得到特殊的力量。

 


关于咒语的起源,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咒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初民集体劳动的呼叫声、应答声。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众人抬拉重物的时候,如果有人领喊一声“嗬嘿”,大家随之齐声应和,这样的有节奏的声音不但可以协调动作,而且能够令人精神振奋,气力大增。否则,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然而,原始时期的人们不能明白,这种劳动中自然生发的呼喊声、应和声,为什么能激起热情、减轻疲劳。

 

在他们看来,声音、语言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一样,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且赋有强大的神秘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令人气力倍增、令沉重的物体变轻。

 

就这样,在原始初民的心目中,诸如“嗬嘿”、“嘿哟”等劳动呼声便具有了后人所说的“咒语”的性质,成为了“咒语”的雏形。

 

也有人认为,咒语直接来源于古代巫师祭神时候的语言。

 

巫师代表神灵发号施令,通过号令将神灵赋予的超自然力量施加到客体身上。这里的号令语言,作为一种具有威力的巫术手段和超自然力的载体,同时也是早期的咒语。

我们知道,人类语言是能动的,其功能除了反映外部世界、传达交流信息之外,还包括引起外部世界的变化

 

当早期的人类发现自己能用语言控制驯化牲畜,能用恐吓性言辞震慑对方时,新世界的大门就向他们打开了。

 

他们中巫术意识强的人由此产生联想,认为某些特定的语言是具有特殊威力的,可以用来贯彻自己的意志,控制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咒语便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萌芽了。

关于咒语的起源,无论持有哪种说法,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于语言的敬畏和崇拜。

 

在他们眼中,语言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神圣之物。语言能支配事物,通过语言可以获得一切。咒语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们对语言功能无限放大的结果。



▶ 形形色色的咒语

在实践巫术的过程中,巫师不断对咒语进行整理和总结,这使得咒语的形式日趋规范,并成为了巫师一项傍身的专业技能。

 

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咒语趋于定型的时期,最能反映咒语格式化的是加在咒语末尾的催促语——“急急如律令”。

驱鬼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肩负驱鬼大任的道士在画完符后,大声地念一通“急急如律令”的咒语,令观者肃然起敬。

“急急如律令”的意思,是要求鬼魅邪祟赶紧按神灵和巫师的法令办理,另有“急急如太上口敕律令”、“急急如律令敕”等形式。

 

实际上,“如律令”和“急急如律令”原是汉代政府文告中常用的术语。上级在下行公文中加上“如律令”等语句,为的是赋予文告内容以律令的威严,进而促使下级机关更迅速更坚决地付诸实践。


 

官府文告的强大威力让汉代巫师羡慕不已。他们渴望自己对鬼魅发布的号令也能像官府文告和朝廷律令那样,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时,众巫师发挥了他们的“拿来主义”精神,在模仿官府文告格式和语言的同时,更是将“急急如律令”等用语移植到咒语之中。

  

再后来,道教继承了咒语中的这一惯例。“急急如律令”就这样“一句永流传”了。


(鲁迅:这话我没说)


如果你以为咒语就是用来遇神杀神、遇鬼杀鬼的,那就太小看它了。事实上,中国古代流行过的咒语数不胜数,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有解除自然危害的咒语,如求雨咒、灭火咒、治病咒;

 

有解除人际危害的咒语,如防盗贼光、辟兵器咒;

 

还有大量没有具体攻击对象可言的辟邪咒语等等。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咒语——

 

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多的禁忌。比如遇到乌鸦叫,他们认为必有凶兆,因而要说咒语:

 

你说吉利我想听/千万别说不吉利

祝你活到三百岁/生下三个白蛋蛋

 

浙江一带则流传有许多驱虫的咒语。农历四月八驱除蚂蚁(毛娘)的咒语是念这样的:

 

四月初八毛娘杀/家家户户送毛娘

送你毛娘千里去/千年万载莫回乡

可见,对于普通人来说,咒语算得上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了。


上面的这些咒语尽管繁多琐碎,但与道教中五花八门的咒语比起来,就显得too young too simple了。

 

我们的“劳模”——道教徒们不辞辛劳地创造了各种用于自我修炼、自我保护的咒语,如修行咒、安魂咒、理发咒、栉发咒、著衣咒、洗手面咒、未食咒、三时食饭咒等等,真可谓万事皆可“咒”。



▶ 咒语的语言构造


咒语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语言风格上看,有的咒语明白如话,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防盗咒语:

 

“亭部地上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蚕;涂仓廪,鼠不食稻;以塞坎,百鼠种绝。”

 

也有的咒语相对晦涩,如某些道教咒语:

 

“灵宝大帝,敕下九天。玉帝命令,敕震乾罡。统摄北部,掌执鬼仙。千千万万,队仗拥前。旌旗闭目,烈火冲天。敢有午酉,掷视吾前。……齐事告毕,言功紫颜。急急如律令!”

形式上,道教的许多咒语采用了节奏固定的四言文体


实验表明,和谐的节奏与声音能刺激大脑皮层,留下兴奋的痕迹;而外加不断重复,又使这种节奏的刺激得以持续。这是四言咒语能引发宗教体验的原因之一。

 

在道教咒语中,还存在有音无意的“密咒”。它是道教与佛教的融合过程中,道教咒语通过吸收佛教密宗梵语的咒语形成的。施法道士在念密咒时根本无法了解其真正意义,但他们认为这丝毫不影响咒语效力的发挥。

 

由此可见,咒语的一大特点在于:咒语的内容与意义并非不可或缺,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没有任何意义。

 


梵语中的 mantre(曼怛罗)即“咒语”,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概念,意译为“真言”。在密宗看来,“咒陀罗尼”是无上深奥、最高真实的“秘密语”,故而只能正确仿其音声,翻译时也不得做解释性的“翻”,而只能加以音译。

像《西游记》中被称为最厉害的咒语的“六字大明咒”,著名的“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汉语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如来佛祖当年就是用它,将不安分的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的。

放眼当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咒语,都是对日常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之后的产物,其意义无法让人一目了然。

 

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所描述的魔法世界中,很多事情都是依赖魔法符咒实现的。而这里面大部分的咒语及符咒,都拥有拉丁文词源:或直接使用拉丁文原单词,或用拉丁文词根配上英文后缀,生造出一个新的单词。

例如,飞来咒“Accio”就是一个拉丁文的单词,意思是“叫来,唤来”;缴械咒“Expelliarmus”本身不是拉丁文原单词,它由“expello”(夺取)和“armo”(武装)两个词的合成,再装上了阳性单数名词后缀。

对于英语使用者来说,拉丁语的咒语相较于英语的咒语,更具有神秘色彩,这就与咒语神秘的特性相契合。


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翻译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哈利·波特》中咒语的数量庞大,全部音译会造成汉语使用者理解上的诸多不便。于是,小说的大部分咒语翻译时不得不采用了意译法。

 


上面提到的飞来咒“Accio”,大陆版译为“飞来”,台湾版则译为“速速前”;缴械咒“Expelliarmus”的大陆版译为“除你武器”,而台湾版译为“去去,武器走”。孰优孰劣,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哈利·波特》中翻译得最为出色的咒语,应该是几个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法的咒语。例如,Avada Kedavra(阿瓦达索命),“Avada”音译为“阿瓦达”,“Kedavra”则意译为“索命”。两者结合,既点明了咒语发挥的作用,又传达了一定的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巴啦啦小魔仙》的变身咒语。如果把“巴啦啦能量—沙罗沙罗—小魔仙—全身变”,改换成简单粗暴的“小魔仙变身”,结果会怎么样?

 

不难发现,“巴啦啦能量”也好,“沙罗沙罗”、“呼尼拉”也好,乃至后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舞法天女》中的“让我来朵蜜你吧”也好,对于观众而言,这些奇奇怪怪的用词作为咒语,它们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陌生化的语言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和中二感(划掉),让人不明觉厉。

 




总的来说,咒语就是人类用以命令和驱使某种力量的神秘言语。作为人类语言中“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咒语自原始时期一路走来,不断地生长、繁衍,在它身上体现了人类对于语言力量的崇拜。

 

不过,我们虽然可以用相对科学的方式梳理咒语的发展史,分析它的语言组成,但是诸如咒语是否真的具有效力,又是怎样发挥效力等问题,就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有人认为咒语作用的发挥是无稽之谈,也有人认为“心诚则灵,信即有效”。



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帮助的话,就请为小编点个赞吧。因为这是一篇施了咒的文章,咒语为——


“点赞的你,接下来一周将会有好运”。


至于是否能够成真,大家不妨一试哦。


 

参考文献:

胡新生著.中国古代巫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黄燕熙.论咒语的起源及其发展[J].学术论坛,2000(02)

林静.隋唐道教咒语的语言特征与权力建构[J].世界宗教文化,2012(06)

[]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满都呼,陈岗龙.蒙古族民间咒语研究[J].民族艺术,1997(02)

杨明.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咒术用语——小议拉丁文借词在英语中的附加色彩[J].高教学刊,2016(04)

赵宏勃.《太平广记》中的语言巫术及唐代民间信仰[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赞赏是语言学午餐作者唯一的稿费来源

激励作者,享受更多语言学好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