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先褒后贬”批评方式,孩子逆反欲强,试一试“先贬后褒”

学校即将举行作文比赛。

下午,孩子兴致勃勃的将作文拿给妈妈看,“妈妈,学校有一个作文比赛,这是我准备的参赛作文,快看看!”孩子满怀信心,得意洋洋的将本子递到妈妈手上。

妈妈认真地看着,眉头越来越近,边上的孩子也愈发的小心翼翼,“文章的思路还不错,但你这个字跟狗爬的一样,老师哪里能有耐心看下去呢!就这字你还想获什么奖!”孩子委屈地瘪瘪嘴,拿着本子回屋了。

妈妈心里奇怪:表扬他了,还不高兴!一点批评也受不了!

晚上,爸爸下班了。

孩子拿着本子躲开妈妈,跑进爸爸的书房,要爸爸看。

爸爸看完后,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宝宝的字迹有些潦草,但是文章的思路清晰,构思新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如果书写上能再工整一些,那宝宝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孩子开心的点点头,拿着本子重新抄写了一份。

看到了这一幕的妈妈一头雾水,明明爸爸和我批评的一样,为什么孩子却对爸爸的意见虚心接受了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同样的批评会产生相反效果?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吧。

一、打开正确的批评方式

原因①:注意对孩子批评的语气

训斥、苛责、大吼大叫等伤人自尊的批评方式,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言良意,心平气和地引导,往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尖酸刻薄的语调连大人都不爱听,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吼骂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只有家长先平静下来,孩子才能认真倾听我们的教导,明白他的错误之处,进而才能改正。

“吼”只会伤害孩子,使孩子下意识疏远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叛逆。就像文中的孩子一样,躲着妈妈偷偷地去找爸爸了……

原因②:要进行有效批评

什么是有效批评?有效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原因+肯定价值+表达期望

上文中的妈妈一味指责孩子的错处,不教导如何改正,也不对孩子的价值进行肯定。

这样错误的,具有破坏性的批评,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又因为没有明确的指令,不能引起孩子重视。

正确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像爸爸一样,首先指出孩子的缺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进行表扬肯定,最后,提出改正的方法。

这样既对孩子自尊进行维护,又给了孩子改正的方法和机会。

原因③:“先褒后贬”事与愿违

文中的妈妈认为自己明明表扬了孩子,为什么孩子还不高兴呢?

当家长沾沾自喜地认为,将表扬这层糖衣裹在批评这颗苦涩的药丸上,就万事大吉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们更希望父母可以一直给予自己肯定和赞赏的,当他们发现糖衣的背后是炮弹,反而更加降低了他们心中的期望值。

因此,家长们应该善用褒贬,不妨利用“增减效应”,尝试在孩子的教育中使用“先贬后褒”的方法。

二. 关于“增减效应”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将八十名大学生被试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论对他们的看法。

第一组为贬抑组,在七次评价中,同学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

第二组为褒扬组,在七次评价中,同学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

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

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当这四组被试听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之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

结果发现,表现出对该同学喜欢最深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非褒扬组。

被试觉得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该同学的评价虚伪,不真实;如果只有贬抑又显得不客观全面;而先贬后褒才能看出同学评价的客观与诚心。

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不断增加”的,而非“不断减少”的。这就是“增减效应”。

由此可见,在评价他人时,“先褒后贬”往往会弄巧成拙,“先贬后褒”才是真正的教子良方。同时,我们也弄清了上文中的孩子对于同样批评产生不同行为的背后原因。

任何时候,孩子都希望表扬值是持续增加的。先褒后贬,无疑是先升后降,让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落差,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大教育家先生曾用“四块糖”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增减效应”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任小学校长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班同学。

身为校长的陶行知及时制止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男生怀着挨训的心情敲开了校长室的门,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颗糖给了男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守约,准时地到了办公室。”男生惊疑的接过了糖果。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颗也是给你的,我制止你时,你及时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呆滞地接过第二颗糖,眼睛瞪得大大的。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调查,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我应该再奖励你啊!”

这时,男孩留下了悔恨又感激的泪水,说:“校长,我错了,我不该砸同学。”

最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能改,勇于认错,我再奖励你一颗。”

陶校长并没有批评斥责学生,他以奖励递增的方式,给予学生认错的勇气信心,让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 “增减效应”——先贬后褒的益处

  • 保护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心

在孩子的犯错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采用“先贬后褒” 的方法,既让孩子认清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又肯定了孩子的自身价值。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价值的,才能不畏错误,敢于尝试,取得成功。

  • 激励孩子的进取心

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先批评,后表扬,有时在孩子身上会有奇效。父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表扬,孩子的进取心和精神支柱会在父母不断的激励下变得更强烈、更坚定。

  • 建立孩子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生活心态

父母长期的批评呵斥,将会给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利用批评让孩子树立正确自我观念,恰当自我认知;但在批评上更要建立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爱的气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心态。

四、 如何在教育中正确使用“增减效应”?

  • 父母善用褒贬教育,先贬后褒

"增进效应"的最大特点,便是人更喜欢对自己的喜爱值不断增加的人,父母先明确的指出孩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在恰如其分的给予赞扬,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的做法,便是最为典型的"增减效应"教育。

在这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平等沟通,家长教导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注意教育孩子的场合和时机

在利用"增减效应"来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心态、时机和内容。

在吃饭时教育孩子可能使孩子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统;在睡觉前批评,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从而影响睡眠;孩子本就心情不佳时,即使“先贬后褒”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这也是人之常情。孩子在这方面的欲望往往要比成人更强烈。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别人,特别我父母的肯定和赞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不足之处,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思维对看待孩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