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三天之第一重天——梵众天

   【梵众天】:天名,梵名Brahma -pa^ris!adya-deva,音译梵波梨沙天,华言梵众天,又作梵身天,乃色界初禅天之第一天,即第一静虑处天之第一天处,初禅天之下层。

null

   (1)梵众天指色界初禅天最下一层的天人。初禅天分为三层,即: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最下一层的天众以其诸罪已净,具四梵住,而住此天,故称梵众天,其犹如国土之庶民;

   (2)梵众天乃大梵天所有、所化、所领的眷属、部等天众所居住之处,故称梵众天。梵众天之天众身高半由旬,寿命二十小劫。

   (3)梵身天除指梵众天之外,于《长阿含经》卷二十中亦将梵迦夷天(梵Brahman -ka^yika-deva )译作梵身天,而为色界初禅天之总称。

   色界又称梵世,或梵天。“梵”者,净也,以离欲染而得清净。包括梵众天在内的色界十八层天,不但已经远离淫欲,连食欲及睡欲都已远离。虽然皆无欲染、饮食、睡眠,三欲皆忘,已离粗重身心,但尚有色质身存在。稍涉饥倦,即入禅定,以禅悦为食,出定则精神饱满,如欲界之人吃饱、睡足一般。初生时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衣冠具足,全大丈夫相,无男女之别,纯是莲花化身,微妙香洁。以其色身殊胜之故,称为色界。

   因此,欲生禅天,须先离欲,不但离淫欲,而且须远离五欲才能超离欲界而生于色界。五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教导远离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一种是远离天台宗《摩诃止观》中所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故经云:“离欲得初禅”。

null

   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佛告阿难言:“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受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在这段经文中,“所修心人”,即修心之人;“假”,借、藉、利用之义;“禅那”,指禅定或首楞严定;“智慧”,指佛慧,即透彻世间一切假相,抵达万法实相的真实智慧。“但”,只、只是、只能、仅仅之义;“想”,即忆想;“念”,即思念;已作而思之为“想”,未作、欲作而思之为“念”。“留”,居留之义,因尚未证得圣道,未究竟出离欲界,故只是暂时居留,与阿那含以上的证果圣人永离欲界有本质的不同;“梵侣”,梵天之俦侣,亦即化生于色界初禅天中,为初禅天之梵众天的天人。

   将这段经文译作白话文,其大意是:世间一切修心之人,如果不修无漏的禅定,也未获得透彻世间一切假相,抵达万法实相的佛慧,故而他们不能用智慧进行观照,彻见欲界之不净、无常、苦、空等实相,令身心究竟远离诸欲,他们只能以信解力、意志力、及持戒力控制诸欲,坚持身不行淫,甚至于若行若坐四威仪中,无欲之想、无欲之念,欲爱之染不生于心,故而此人来世就将不再留居于欲界,命终之后即应其业行感招而得获化生于色界天,身为梵天之俦侣。如此一类众生,称为“梵众天”或“梵众天人”。

null

   梵众天是欲界六天之上的第一重天,是四禅天的初禅天中第一重天。欲界第六天已经基本断除男女淫欲,虽有淫行,但只是彼此熟视就足以解除热恼。梵众天则完全没有了淫行、淫心、淫念,其心行与欲界这个外部环境完全不相应,所以在欲界就没有了容身之处,与其心行相应就进入了初禅天的境界。我们的色身以及身外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在心性的折射与投影,心性与色身、与外界环境一定是相适应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经踢了母亲一脚,因为这个嗔恨心而感招到了下地狱的果报,这是因为地嗔恨心与地狱境界是相应的,地狱是我们不良内心境界的折射与投影。他有地狱中看到很多众生在受苦,于是心生慈悲,想代替他们受苦。这个心一发,他当下又生到了天上,这是因为他的这个心行与地狱气氛不相应,与慈悲心相应的外境是天界,天界是善心的折射与投影。所以,修行就是修心,有什么样的心行,就有什么样的果报。

   参阅:[《佛地论》卷五、《俱舍论》卷八、卷十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