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前不久,中国海军在一段宣传视频中,意外地公开了某型已经列装海军部队、已在055大型驱逐舰上使用的海战“大杀器”。
尽管该型“大杀器”之前也曾在第十三届珠海航展航天科技馆的HT-1E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的展板上出现过,但作为世界上首款真正列装的舰射版ASBM(反舰弹道导弹),该型战术导弹以其强劲的性能,和对强敌航空母舰巨大的威胁程度,一跃成为中国海军新的明星装备。
“航母过时”论
伴随着该型ASBM(反舰弹道导弹)的披露,最近几天,一些在多年前曾经出现过、一度偃旗息鼓的论调,突然又在军迷圈里出现了。
舰载高超武器概念(图片来自互联网)
有些军迷认为,伴随着舰载反舰弹道导弹、舰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出现,原有水面舰艇的打击范围已经大大提高,甚至已经超过了航母舰载机的航空制海作战范围:
比如一艘巡洋舰,携带舰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时候,可能能打击到1000千米外的目标,而如果使用航母携带舰载机去航空制海,最多也就能打到800千米外的目标,还不如舰射高超的火力范围大。
同时,航母作为高价值类作战目标,在现代海战中,目标太大,机动不便,容易被满天飞的卫星标定,标定后就会成为集火攻击的目标,这导致航空母舰在未来的海战战场上,生存力急剧下降。
因此,基于这两种考虑,“航母在未来海战中已经成为了活棺材”,未来海战,必然以装备舰射的高超的武库舰为主,在天基侦察系统,如光学和雷达成像、电子测向卫星的支援下,以小舰群甚至单舰的形式进行。
航母过时了吗?
那么,咱们应当如何评价军迷圈里流行的最新说法,航空母舰真的“已经过时”,未来的海战核心“属于携带高超的武库舰”吗?大伊万认为,这种说法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在历史上就有。
经过“中式武器现代化”改装的“光荣级”巡洋舰(图源:大包CG)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过于看中了某个单一作战装备的单一性能,并未考虑到单件作战装备在整个作战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也并未考虑到整件作战装备的综合性能。这种思维的缺失,往往会在装备运用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自然就无法得出真正客观全面的结论。
苏联的“航母过时”论
说航空母舰“已经过时”、“未来海战属于武库舰”这种思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简单,这不就是当年玉米帝赫鲁晓夫的“航母是移动的铁棺材”嘛。
当年赫鲁晓夫就认为,伴随着苏联红海军各型号战役反舰导弹的列装,也伴随着红海军对海监视系统的发展,航空母舰携带舰载机实施的航空制海攻击模式,已经大大过时。未来的海战属于携带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战役轰炸机,属于装载着一个个庞大的导弹发射筒的导弹舰和巡洋舰。
图-95RTS飞过美军航母
基于这种考量,红海军的水面战装备建设重点,放在了如下四块:
一是装备战役反舰导弹的巡洋舰,这种思维发展到顶峰,就是1144和1164两型巡洋舰;
二是装备战役反舰导弹的轰炸机,这种思维发展到顶峰,就是图-22M3战役轰炸机和K-26重型反舰导弹;
三是“水下巡洋舰”,也即巡航导弹核潜艇,比如949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四是海基、空基、天基对海监视系统,比如我们之前提过的苏联拖网渔船、海基“成功”和天基“神话”监视系统等。
但是,这种装备思维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虽然红海军的反航母体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已经发展了三四代。如果苏联没有解体,怕是会发展到第五代,而不是以现在靠“莲花”和3M22“锆石”、P-800“宝石”等搞了一个丐版第五代,部分系统的打击范围,还真的接近、甚至超过了美军航母的制空拦截范围。
逼得美国海军上世纪七十年代搞了“提丰”计划,把F-14A给弄到了航母上,在冷战尚未结束前还提出了一个专门的NATF计划。但是,红海军的反航母体系,到底是没有压倒美军航母的威胁,也没有彻底取代航空母舰。所谓靠远程、大威力、超音速巡航导弹就能彻底终结航母的存在,起码在历史上是走不通的。
现在的“航母过时”论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争辩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现代海战的“打击链条”
也确实,从现代海战的打击链条构筑来分析:
态势感知系统,可以靠近地轨道的侦察卫星星座,空基战略、战役侦察机来组成,相比当年极度不可靠的苏联“神话”系统,态势感知范围和感知效率都提升了好几倍;
载有F-35C的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火力打击系统,目前被大家青睐的舰射高超,打击速度快,打击距离远,反应时间短。咱们之前提过,一艘航母从提升战机、整备战机、甲板定位和放飞战机,实施一次全甲板攻击,需要60分钟左右的时间。战机起飞后飞到航空制海的火力范围,又需要5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双方能够同时发现,那么这110分钟,足够有舰射高超的一方实施2到3轮打击。在有航母的一方实施甲板定位时,就把所有航母都打沉了;
战场评估系统,可以由态势感知系统兼用,而决策指挥系统得益于高性能计算机和自动化指挥数据链的威力,指挥效率和反应时间也远好于当年苏联红海军的同类装备,这确实是当前舰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在水面战、尤其是舰队制海决战中的战术优势,咱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苏联图-16RM侦察机抵近侦查美军CV-61“游骑兵”号航空母舰。
“打击链条”的变量
但是,如果在这个打击链条上加上一些变量,那么这事儿就不太好说了,还是从反航母战术的角度来说:
态势感知系统,谁也无法保证,空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就百分之百有用。毕竟,空基侦察平台由于体积较大,贸然前出的话极易被打掉。因此,这种高价值作战资产,轻易是不能前出的,而一旦无法前出,就会导致态势感知能力大打折扣;
天基侦察平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在对手的软硬杀伤、干扰系统的综合作用下,也在对手战时电磁信号管制、电磁佯动的作用下,态势感知能力也是要受到极大限制的;
至于所谓的“武库舰”本舰的侦察平台,在无法实施超地平线探测,本舰的超视距探测能力仅限于舰载直升机的情况下,对超视距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无限接近于零,完全无法满足打击航母的需要。
在态势感知系统这一“前置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后续的火力打击和指挥控制本身就会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最典型的中途岛海战,战场态势的转变几乎发生在一瞬间,就是麦克拉斯基中队在空中搜索无果的情况下,试探性地向北转向,几乎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航母机动部队发生了遭遇战。
在未来的舰队决战中,如果双方的态势感知能力因为对方的反制,出现了普遍的下降,那么,出现双方舰队互相接近、接近到比较近的距离上,甚至发生遭遇战,是完全可能出现的,单纯希望在舰射高超的射程外“吊射”,只是一种乐观的想象。
变量太多,航母靠谱
因此,单纯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现代海战,单靠天基侦察系统,陆基远程侦察机,加上巡洋舰上的舰射高超,去打击人家的航母,本质上想法过于乐观,里边不可控的变量因素太多:
如果天基侦察系统被干扰了怎么办?天气不好发现不了目标怎么办?人家航母的舰载机击落了你的远程侦察机怎么办?发现距离太近,人家首先实施了航空制海攻击怎么办?
因此,这多重变量叠加起来,你会发现,还是把航母给弄到舰队里边比较靠谱:
毕竟航母本身,加上它上边的几十个舰载机,本身就是绝佳的海基侦察平台,尤其是在先进相控阵雷达和EODAS系统的作用下,一架舰载机完全可以监控到200甚至300千米半径的海区,在自己手里的侦察平台,远比靠卫星、靠陆基侦察机来的靠谱;
同时,舰载机还可以兼顾制空和防空拦截,在较远的距离上,可以打掉对方的空基态势感知系统,破坏对方的航空制海作战布势,尽量提高对手发现我军航母的难度,为己方寻歼对方航母争取足够的时间。如果双方发生遭遇战的话,舰载机的拦截能力还可以直接歼灭对方的航空制海机型。
美军设想的东风-26威胁下的航母打击群航程外战法。(图源:微博@南海的浪涛)
“舰射高超”加强了航母的作用
因此,从战术角度上看,在航母打击群之间的舰队决战中,说舰射高超的反应速度要远远好于舰载机,甚至打击效率也超过了舰载机,这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航母在现代海战中就毫无用武之地了,恰恰相反,正因为舰射高超、现代海战对态势感知的要求越来越高,航母的作用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加强了。
而从战役角度来看,现代海军遂行的海上战役任务,远不止一个舰队决战,甚至航空制海都包括战役级航空制海和战术级航空制海两种,将航母开到人家的近岸地区,然后开始对岸火力投送算不算海军战役任务的一种?发现对方的小型水面舰艇,或者对付一些中小国家的海军,算不算海军战役任务的一种?在执行这种任务时,是使用舰射高超去打,或者全都使用巡航导弹去打比较划算,还是使用航母带着舰载机,舰载机带着小直径灵巧弹药,一次出动能打掉十几个目标比较划算呢?显然是后者。
武库舰计划
因此,从海军战役任务的角度看,现代海军执行的战役任务远不止一种,巡洋舰和舰射高超的组合,说到底它主打的是一种特化型的战役使命,而非通用型的战役使命,在执行通用型使命时,效率相比航空母舰还是远远不足的——其实,美国海军在冷战后最终放弃了武库舰,依然维持着航母战斗群的建制,就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而同样的坑,苏联红海军已经踩过一次了。
宝刀配英雄!
(素材参考网络及想象)
(图源:利刃斩海飞剪辑)
因此,简单来说,大伊万认为,尽管舰射高超音速飞行器,在未来海战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乃至会成为战役级水面交战的主要交战方式。但是,航空母舰作为一款综合性能极强,通用性极好的海上战役平台,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航空母舰依然是大国海军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